专栏 | “汪家村试验”01 村企携手 闲置资源量化托管 实现多业态经营起步企——成都新都区汪家村故事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论坛。点击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本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六期“汪家村试验”为主题,共发布六篇文章。

 

第六期:汪家村试验

 
 
 
 

第一篇  

 
 
 
 

村企携手 闲置资源量化托管 实现多业态经营起步—成都新都区汪家村故事 

 
 
 
 

第二篇

 
 
 
 

小农户连接大市场,拾里庭院开新篇——进村企业发展故事  

 
 
 
 

第三篇 

 
 
 
 

展青春,创未来,返乡青年在企村合作中成长—返乡青年成长故事

 
 
 
 

第四篇 

 
 
 
 

项目进村:普通农户的参与和共创——村民“郑妈”故事

 
 
 
 

第五篇

 
 
 
 

 “汪家村试验”问答选编

 
 
 
 

第六篇 

 
 
 
 

汪家村实验:下乡企业超越盈利目标的乡村营造

 

 
 
 
 

“汪家村试验” 第一篇

 
 
 
 

 

村企携手 闲置资源量化托管 实现多业态经营起步—成都新都区汪家村故事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

综合农协研究组

 

摘要:不甘随波逐流的命运,摒弃水涨船高的侥幸,2017年时任汪家村村主任的刘华杰想自主谋求汪家村的发展;比很多村庄幸运,汪家村在自己家门口就遇到了下乡企业源素轻旅公司。但之后的自主学习探索,要比参观培训之类的学习更加艰难。上百次磨合后,并不般配的村庄和企业终于开始“谈婚论嫁”。双方谈、与村民议,反反复复推,家家户户“摆”,终于谈出折股量化、分成方案,要能确保多方共赢,大屏幕上日日能看到进账。在干中学,村企联姻渐入佳境,汪家村试验既是村企携手推动乡村振兴的精心试验,也是村庄自主面向未知不断学习的创业之旅。本篇以汪家村党总支书记刘华杰视角讲述汪家村故事、仝志辉以学者视角从村庄学习角度加以解读。

 

关键词:村企合作 村庄学习 村庄创业 村干部能力塑造 农户工作

 

刘华杰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六期“汪家村试验”(2021年12月25日)上讲演

 

一、故事
 

 

(一)汪家村原来很普通很落后

 

我们汪家村属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原新繁镇),街道共有35 个村,汪家村是其中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村。我们村的位置在新繁街道很偏僻的地方,左邻右舍都是其他街道的村庄,处在三不管的地方。村庄离成都有 30 公里左右,到成都需要一个小时。从新繁街道到汪家村有5公里多,也需要 15 分钟路程。

 

我们村很小,按照现在成都的优化调整合并村庄的政策,很多村人口都达到了 5000 人以上,我们村只有 1800 人,幅员面积也只有 2.5平方公里。为啥这次优化调整没有把我们村合并?因为我们村率先做产业,在一定的区域内还算是做得比较好。原来我们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和源素轻旅公司合作之后,就主要是以旅游带动三产。

 

我们和源素轻旅公司合作以前,村庄真的很普通很落后,也非常闭塞和封闭。在2019 年前,人均收入不到2 万元,其中主要的收入还是靠我们老百姓身强力壮的在外边去打工。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这一块非常的糟糕,耕地也出现了撂荒的苗头。集体经济就更不要说了,根本没有收入。我在2017年3月,新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看到这种情形,内心很焦虑。

 

(二)为求发展和源素轻旅公司谋求合作

 

为了要发展,就必须要先修路。因为当时在我们全村进出只有一条路,只有3.5 米宽。通过我们村两委、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包括我们群众代表一起商量,要想富还是要先修路。作为集体经济空壳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背负了很大的担子。但我们下决心就先把路修起来。根据当初我们的规划,道路现在达到了三横四纵,路面都是6.5米宽。有这种架构之后,我们再把人居环境这些做起来,源素轻旅的李总团队才愿意来考察,才愿意留下来。这些初步的工作给李总团队留下了第一印象。当时修路的工作并不容易,修成以后每年都还得还债,通过后期收入一步一步还债。

图1 2018年汪家村部分村貌

 

和源素轻旅公司的合作项目是怎么样做起来的呢?首先,我们村干部当时包括我们村民都不甘心、都想富起来。我也到过陕西的袁家村,还有江浙这些非常发展的非常好的一些乡村,去走一走,去看一看。通过在那边学习,我就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村庄要想发展起来,还是要靠企业带动。企业带动不是说做一产,应该是以三产为主,因为村庄的土地性质不过关,建不了厂房,只能从三产方向来做产业。这样子可以把集体经济也搞起来,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也好提高。

 

怎样去做呢?搞啥子产业呢?村民又怎么样参与呢?如何来带动村民?用什么来撬动?在 2017 年7、8月份的时候,李总的源素轻旅公司到了我们村上来考察,当时只是来做考察,并不是真正的合作,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但我当时好像是看到一个希望一样。我就在工作上没有紧要事情的时候,或者把我的重要工作一做完,把工作分配给我们底下的两位成员,我就第一时间朝他那里跑。中间我和李总沟通的非常非常多,他也住在我们区域内,也在我们汪家村。当时他有一个其他的公司在我们汪家村。我跟他的这种沟通,是非常有碰撞的可能,起码有可能找到一个方向了。通过这种多次的沟通,多次就不是说几十次上百次。终于我们谈通了一个可以合作的具体项目。

 

(三)在合作“拾里庭院”项目中摸索经验

 

到了 2018 年,我们才真正地和李总的源素轻旅公司合作了第一期项目,就是我们现在做成了的“拾里庭院”。

 

图2 刘华杰与“拾里庭院”的代表签署项目合同

 

“拾里庭院”项目当时一共只涉及了 29 户村民。才开始说实在话我心里也没有底,因为没有借鉴的地方,借鉴的只是沿海发达的那些村庄,做得很好的那些村庄。只是借鉴他们的理念,你根本没办法参照他们的具体东西。沿海发达地区的村庄和我们村的特殊情况、地理位置、优势都不一样,你就只能说借鉴他们的理念。

 

我们双方对这个合作项目的定位是眼光放远一点,但是步子走稳一点。我们就做了一个小的林盘院落,以便边做边发现问题。因为院落小,涉及的户数少,如果发现问题还能够想办法、也好能解决问题。就像四川话说的“下泡水挂面”,大范围做很容易就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用个小院落做项目,但是还是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你不然你做东西如果一旦出问题了、怎么样了,就麻烦。当时新繁街道还叫新繁镇,镇领导也晓得我们要做事情。我们去寻求上一级的支持。当时的镇党委书记钟毅,和汪家村第一书记、也是新繁镇副镇长、党委委员钟一方,觉得我们有胆量,有想法,当听到我们的思路汇报以后,就肯定我们的想法,也非常支持我们。然后他们就牵头抓总,成立了一个工作专班。

 

项目做的模式,就是由我们老百姓掏钱对其房屋进行主体修建,房屋主体修建村民该出这个钱,他有房屋的产权证;政府整修道路和路灯;村集体成立的陌上商家代理公司就只做服务。这样子一个蕴含着新的经营模式的院落就成型了。通过由村集体独资成立的公司的托管,我们老百姓得到托管经营的保底和分红收入,经营则是通过房屋招租或和联营的方式来做,商家入驻又给村民带来了好邻居。

 

图3汪家村村集体成立“陌上汪家”公司,收储村民闲置资产,委托“拾里庭院”公司经营

 

这是一种“住商融合”的方式。它现在给我们村民带来的幸福感特别的高,特别的强。

 

一开始,村民愿意投资修建房屋的人很少。在做出少量房子后,我们就争取了很大一笔政策和资金。2018年,成都市开始落实“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工程,我们政府在十大工程之一的“川西林盘修复工程”中申请了一个项目。项目方式包括公建配套,也就是林盘院落整治,污水管网建设,道路配套建设都是用招标方式,让第三方来使用资金,做到透明公开合理合规合法,所以我们看不到现金,只是争取项目。

图4 “拾里庭院”的住商融合模式已经成为现实

 

依托这个项目和随后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我们先着力把生态环境整治好,像老百姓说的先出门能见得人,为招商经营打好基础。

 

(四) 做农户工作中确定村企合作模式和对内分配方式

 

硬件做好了以后,我们就开始做农户的工作。把这些硬件设施做好了之后,如何来做农户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是最恼火的。当时是2018年的夏天,我和我们村两委的两位成员去做工作,我就给农民摆故事。做群众的工作要走到农户的屋里边去,他在哪去做活路就到哪里做工作,家里边没做通他的工作,他在田里边做活路的地方,我们就等他在那个田头,在他做活路的地方也在给他摆故事。

 

最终一个老大爷是一个当时的老牛黄(类似“钉子户”之意),非常牛得很、犟得很的人。那我就到他家地头去给他摆故事,就随时根据他家里当下发生的事情给他摆,让他听懂,让他明白我们要干啥子。最后他那边是通过了。光单独做他的工作就二十余次。农户工作光是召开坝坝会都召开了五十几次。农户工作可以说是完完全全是给我摆出来的。

 

图5 “拾里庭院”项目第一期动员时召开的坝坝会

 

说做农户方面的经验,就是反复的宣传。我们给他们讲清楚:房子这些啥都是你们的。最后我们老百姓就同意了。听不明白的,我们就开私家车把他们带出去,去看人家环境卫生做得好的村,我们就给农户说,首先要你们环境好了,你们才有机会招商,外面的人家才愿意进来。

 

图6 “拾里庭院”打造的人居环境

 

在动员和说服农户的过程中,项目上公司和村的合作方式、具体的分配方式一步步明确下来。要给参与各方算清楚:一要保证企业作为第三方经营方的合理的利润空间,二要保证我们老百姓的收入。我们当时推算了有上千次。

 

图7 刘华杰与源素轻旅公司讨论汪家村规划

 

村集体和李总的公司不是股份制企业里的股东关系。我们村的收入是整个村集体来提,是从李总投资“拾里庭院”公司运营额里按比例提,不是从利润额里提,因为成本收支没法去掌控,而运营额是能确定清楚的。

 

针对农户的担心,我们和四川大学合作研发了智慧管理系统。现在我们老百姓最放心的是干群关系。我们老百姓非常满意,满意的是透明公开。老百姓的分配最终是保底加分红,保底每份是 700 块,然后再加上分红,分红是按照运营额。

图8 汪家村拾里庭院2019-2021年的收益分类统计

 

通过这两年多的时间,现在老百姓非常支持我们现在所有的项目发展工作。项目一期 29 户,我们花了 364天,做了一整年。项目二期的时候我们通过了四天的时间,156户全部都签约。在我们还在做其他工作的时候,老百姓就主动地问“我们啥时候把二期搞起来”。

 

(五)乡村振兴靠村民参与,靠人才和实干

 

 现在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感是非常强,很幸福、很舒服。他们对集体公共事务的想法也不一样了。我们做项目的一个目标也是要转变我们老百姓的观念。以前我们老百姓在村庄发展中都是一个观众,他绝不会来承担任何东西,包括不管是街道政府还是我们村集体做的啥子东西,他只会观望,他不会参与的,现在说啥子他都会要参与。特别像我们疫情期间,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源素轻旅的所有员工都参加志愿者了,跟我们村上的志愿者一起,为我们大成都的老百姓供应蔬菜。我们老百姓也当老年志愿者了,去为他们“拾里庭院”去打扫环境卫生、除草。

 

还有一个最关键问题:乡村要振兴,人才才是最关键的。在 2018 年的时候村里只有两个大中专以上的人才,现在我们招引的新村民和各种渠道的大中专人才已经达到了170 多人了。这些人才带来很多东西,不管是理念、思维,特别是新兴的科技、管理。就像我们平时工作如果是没得人才,靠我们做不出来,真的做不出来。你哪怕你再想头发都扣谢顶了、脑壳也刷白了,你真的想不到啊,做不好啊。人才才是我们乡村要振兴的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而实干离不开我们村两委和我们广大的党员,还有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必须要实干。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实干最要紧。

 

我们村庄现在还在发展,今年的人均收入还会增加。我们作为基层的普通村庄,走到今天非常的不容易。我要表示对李总团队再一次的感谢。

 

 (刘华杰口述 仝志辉整理)

 

二、讨论

 

汪家村的故事是一个村庄在同企业合作过程中,学习如何谋划自身发展的故事。研究者这里需要做的是如何从村庄的本位,解释汪家村的故事。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单纯城市化的思路,幻想靠发展城市推动乡村发展的思路,并没有给乡村发展带来希望。星星点点的集体经济发展好的乡村,在大家看来,不是有特殊条件,就是和区位优势有关,不足以让别的村庄借鉴。而那些依托所在区域发展优势和格局水涨船高的村庄,也不能给广大的农业村庄带来启发。

像其它很多村庄一样,汪家村在2017年开始动议新的发展模式前,发展长期以来是被动的,零打碎敲地按照政府的部署作些工作,但那些工作在力度上根本就改变不了村庄发展命运。村干部要接受上级考核,但是往往事情做了,又给村里带来更多的麻烦,如修建了基础设施,但是基础设施的维护使得村集体面临原来没有的资金压力。村庄面对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发展要求,是一个随风飘摇不知身归何处的游荡者。村庄的青壮劳力去城市靠贡献青春来挣钱,但是村庄却持续衰败。

 

2017年上半年刘华杰当选第十届村民委员会主任,面对的是就是一个没有家底、没有生气也看不到希望的汪家村。

 

(一)建立村庄学习模式、寻找村庄发展道路的过程

 

以往学者讨论认为农地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弊端。地块分散细碎使得农业发展无法提升。但仅仅通过三权分置把经营权独立出来、以便引入资本来整合经营权实现规模经营的道路,已经遭遇到了诸多陷阱,如高租金陷阱、企业和农户利益分立陷阱和诱导出这种局面的财政支持不可持续的陷阱。同时,它的另一个悖谬之处在于,一个村庄的农地资源如果不和它栖身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整体利用的话,农业的发展有可能导致化学农业、村庄分裂、生态破坏,从而不能引发村庄可持续发展。

 

而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当乡村环境资源、生活空间和文化资源,展现出进一步的市场价值之后,外部主体包括政府要进入农村利用这些资源,面临的仍然是资源分散的问题。汪家村里,农村宅基地闲置,违建不断,人居环境脏乱差。而村集体也没有自己掌控的可观的建设用地和集体积累来诱导村民加入资源整合。

 

村集体的弱小正是今天乡村振兴在多数村庄展开时最为普遍的现象,也是乡村振兴提出发展集体经济目标时遭遇到的最为尴尬的现实。但是,在汪家村,就是在这样看起来不堪的基础上,复兴了集体经济。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村集体在没有多少可见资源时,其依然保有或可以激活的宝贵资源。

 

是村干部首先有所决定。开发利用集体资源首先就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是它的领导人的职责。要由村干部来开启乡村振兴探路和求解改变村庄命运的征程。愿意求村庄改变的村干部就是村集体拥有的一号资源。

 

当村干部动起来以后,村集体拥有的第二个资源就显现出来。那就是村集体作为村庄宅基地的所有者,有动员整合闲置宅基地资源的合法性。新繁街道为鼓励村干部求变创新而对汪家村进行扶持,使得村民对村庄发展有了一点信心。政府扶持集体经济的财政支持每个村庄都有,如果村干部能主动结合村庄实际加以利用时,就具有牵动村民资源的能量。这种村民资源,可能是信任,也可能是建议,也可能是其手中闲置的宅基地和其它资源。

 

村干部和上级扶持以及村民闲置资源,这些资源在所有村庄都有,所有的村庄村两委都在,所有的地方政府正在千方百计寻找可以落地做出成效、愿意积极做事也能成事的村班子。只要村两委亮出自己的角色,表现出自己的努力,他们就可以走上求发展之路,也就是所谓汪家村试验的“零门槛”。但是这需要以村干部饱满的发展意志为前提。

 

汪家村村干部的努力和新繁街道的支持打动了正在寻求下乡的资本——李彪的源素轻旅公司。由此也开启了汪家村多方学习探索村庄发展之路的过程。这里不需要重复刘华杰和李彪、乡干部、村民在不断沟通互动的具体过程。而是看通过这种学习是怎样进行的,得到了怎样的成果。

 

通过和李彪上百次的磨合,村庄明确了要进行发展的产业和第一步项目的内容。通过和政府多次的讨论,村庄明确了在政府扶持资源框架内怎样把政府资源和村庄既有资源结合的路径。通过和李彪、街道多次的协商,村庄明确了村集体进入与企业合作的合理组织形式,在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下成立了陌上商家服务公司,作为和企业对接和发展对外合作的市场主体。这是通过村干部启动的主动学习得来的成果,是通过千百次反复的推演、不倦的学习乃至实践试错得来的成果。

 

面对村民手中闲置和分散的资源,有了村两委的公共身份、村集体的全员公益目标、政府有力扶持这些先赋资源就可以尝试去撬动。于是他们和村民展开几十次的坝坝会和无数次的家访和个别谈话。在村民提出各自要求、展现各种考虑后,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计算可能整合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加入现有的组织结构,如何怎样执行每一步具体的步骤和怎样进行各方之间的分配,这刺激了新一轮的学习过程。

 

这一轮学习更是实践中的学习。这是利用公共身份把村民卷入进来的学习。这是村两委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动展开的学习。虽然它表现为364天才动员29户加入的艰难历程,但得到的绝对是弥足珍贵的成果。成果之一是对各种非标准化的农户资源进行标准的量化,找到这个标准,并且统一量化。成果之二是将本村村民李中丽作为连接这第一步的项目和村民之间的中介,并作为投资人加入承接村集体代管资产的市场主体,从而使得动员资源之后的村民参与有了可行途径。

 

当村民同意交出自己资源加入村集体发动的经营项目后,怎样使得项目进展和捆绑的财政扶持资源的利用保持协同,把政府资源用出高效益。这对于村两委来说又是新课题。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街道的支持,但是发展起执行政府扶持林盘改造、环境提升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执行和协同能力,也是需要村干部在实干中才能习得的。这一点,汪家村也做到了。

 

当经营项目具有对外招租和联营的条件后,协助市场经营主体实际展开经营,让设想的经营模式动起来,真正形成可行的利益分配方式,又是需要具体探索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村集体召集29户和第二期的156户成立的公司的管理,以及同市场主体的分成关系和运行,以及进一步规划在这个基础上的整村发展,就是村两委正在学习的功课。这方面的初步成果已经产生,就是对参与整合起来的资源利用的各方的投资权益进行利益分配的模式。

 

零门槛之后的学习过程从探索难度上是很难的,但是基于其发展集体经济和村民共富初心坚定,这种探索是可以坚持下去的。而不断引入的外部智力支持、商户共举和政府指导,使得这种探索正在结出硕果,并且沉淀下宝贵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符合特定情况的经营模式。

汪家村探讨的模式中表现了外部企业同村民合作的重要规律。而这些规律性的认知是探路者是在探路中才找到的。在刘华杰较为详细地介绍的方案研究和群众动员过程中,我们看到,干群互动、村企互动、村企政互动是非常充分的。也是这种互动,最终使得项目找到了合理的运营方式,也使得各方真正形成了战略共同体。

 

汪家村虽然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优势资源,也没有特别的交通区位优势,但是,这种学习机制和互动机制,却是在不经意中打造出一个不多见的优势。这种优势是汪家村试验的重要成果。这个优势在于:普通村庄通过对村庄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的不间断学习,可以获得科学的产业发展策划。

 

(二)村庄主体性通过集体经济的初步发展得以成长

  

基于一个方案框架去征求群众意见,基于一个空间规划去征求村民参加整合闲置资源方案,在和村民互动中,虽然会遭遇方方面面的质疑,也会遭遇各种农民的小算计,但从正面来看,这给了把农民从项目的局外人和对立面转化成项目的参与者的机会,而且开启了村民主体性的发育过程。随着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利益原来越紧密,村民主体性由村集体代表的格局就能最终形成。

 

 汪家村求得村庄发展的过程是有意打破由于资源分散带来的整体利用困难,使其呈现出资源利用整体性的一个阶段性试验。表现了在农地分户使用、青壮年外流下宅基地空置、村集体空壳因而对村庄环境和公共服务无投资能力的状况下,如何为村庄发展打造出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机制的故事。

 

在这个平台建构中,随着各方互动的增加,思路、方案、方案的执行和调整并不是由一个外部咨询机构大包大揽,或者由政府部门从上到下拟定。汪家村基础一般、普普通通,因此,它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入了街道干部的法眼。查看新繁镇2015、2016年的三农工作公开信息,主要的着眼点还是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等这些并不能带来普惠的发展思路。但是,普遍的对于提升集体经济的要求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使得探索普通村庄发展之道也摆在了街道干部的面前。

 

而因为偶然机会在汪家村所在区域买了房子,又在汪家村做了一个公司院子的源素轻旅公司,虽然意识到在乡村创业的价值,但是基于公司盈利目标,也并不把公司盈利的前景放在汪家村。是汪家村新当选不久的村主任刘华杰的发展愿望、街道党委要找到本地乡村振兴之路的动力,以及在这个时代会不是冒出来的将乡村创业作为方向的企业家本能的结合,开启了他们在汪家村多次的思想试验。

 

在乡村现场的探路不同于教室里的讨论和学术论坛的争论,那些讨论声落了,事情也就结束了,即使道理入心也无法及时检验。而在乡间的工作讨论,直接切入场景,具体鲜活,虽然困惑一大堆,但是,今天没有答案的问题,第二天就会又碰上,让你不能回避,但往往也会遭遇新的刺激、有新的启发,可以接下去再探讨。而且,在这个乡村得思想试验的同时,各方提出的问题、各方坚守的利益,都使得未来的方案的约束条件越来越清晰。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探路精神和不懈努力使得新繁街道觉得可以由汪家村和李彪来一试身手,用刘华杰的话说,街道领导看他们“有胆量、有想法”。而乡村振兴大潮中大量的对乡村的扶持政策正在呼唤具体切实的方案来承接。乡村振兴探路不是紧紧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

 

川西林盘项目最终由街道申请成功,供汪家村来试验。聚合汪家村的闲置资源,以村民获益为基础、推动村集体发展等原则,在几方互动的方案中成为共识。这也成为进一步探路的基础。在执行政府有关村庄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的过程中,村庄能做的事情慢慢清晰。打造小范围的林盘院落,虽然事情不大,但是却蕴含着方方面面不曾被明示的道理,甚至在学者专家的讨论中从来不曾呈现。

 

我们当然可以看到,政府支持和项目支持对于集体经济空壳村发展的启动意义,但是,汪家村做的不是为了上级部门和乡镇政府为了政绩显示的工程,而是为了探索一条可以走通的村庄发展道路。因此,这个项目的执行模式虽然是用政府规定的程序步骤,但是是紧紧和村集体经济的经营发展、村庄生态环境的整体开发和村庄分步走的远景规划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探出的路刚开始走的时候不见得平坦,但因为初心,因为多方共建共享的组织架构,由于几方在一起为探路而开启的学习和探索,就不是就事论事,毕其功于一个项目或局限于一个方面的发展。

 

由村民自己出钱重建自己的房子,把多余面积托管给村集体代为经营,这一步说服了部分村民参与。村民出钱,源素轻旅出设计方案,成功打造了几处院子。然后借助于政府项目,把环境打造好,把基础设施改进,这样就让更多村民看到了希望。而怎样与村民核算村民应得收益,而村民应该怎样从项目发展中受益。就成为动员村民更直接的方法。

 

54场坝坝会,虽然切合川西林盘居住方式下村民的交往习惯,但是,这每一场坝坝会也恰恰是检验方案、修正方案的过程。正如李彪所说,是农户教育了他和源素轻旅公司。也正如刘华杰所说,是在做农户工作中才逐步明确了汪家村“拾里庭院”的合作模式和分配方式。

这些具体的进展虽然是非常具体的,可能只适用于汪家村目前的“拾里庭院”项目。但是,其中蕴含的普遍性是,乡村振兴探路需要从一开始就是这一过程中各方主体充分参与的,只有各方在其中都各有所得,各安其位,协同增值,才能最终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村干部振兴乡村的能力是可以塑造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代条件下,具体的“三农”发展仍然面临着具体的普遍制约,这种制约甚至也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问题,不思进取。汪家村的发展故事展现的是当一个并没有有利的发展条件和资源但是转念要谋求发展的村庄可以经历怎样的艰辛学习从而走上正向的发展之路的故事。

 

对于探路者的学习来说,适宜的现场空间和多方共同参与,和基于探路共识的试验精神和共赢目标则是在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刘华杰是通过参加由政府组织的外出学习,逐步悟到,村庄的发展必须要靠企业带动,而且不能做一产、二产,应该从三产起步。

 

虽然企业进入对汪家村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但是从村庄的角度来讲,利用这种合作,在学习中理解自身,在学习中理解发展的宏观条件,在学习中理解对外合作的可行框架,在学习中获得主体性,并逐渐摆脱被不利的结构所限制的发展命运而开出自己可以掌握的新命运。

当一个农民家庭想到不屈服于被结构所规定的命运时,他们遵循的常规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城市中去,以便在这种随波逐流的命运中争取能够出头,虽然这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而当一个村干部不想屈服于村庄没有发展机会的命运时,党的干部体制赋予他的职责和基于在乡村干部序列中的角色自然就使他的努力和增进全体村民利益的方向结合在一起。刘华杰讲述的是一个村庄发展的故事,也是他在其中学习和带领村庄改变自身命运的故事。

 

汪家村故事展现了村干部基于发展村庄的愿望,从不知道怎么学习摸索到逐步走上自主学习和有所创造的故事。汪家村探索的业绩令人钦佩。那是不是像别的集体经济发展名村一样,作为村干部的刘华杰本人就是一个求之不得的能人,才决定了后续的村企合作和村庄创业渐入佳境呢?依照作为观察、体验和研究者的我的看法,他确实具备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村集体带头人的潜力,但是在动意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和村民共同获益的产业之时,他可能还没有超出一般农村干部的远见和视野。决定他的作为和他参与的村庄发展的是他和村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在学习中增长的能力。

 

乡村振兴知难行易。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探索就会少了三心二意和没有章法,就会经历波折而不挠,就更容易发现新知和谋定具体途径。

 

(仝志辉 执笔)

 

 
 
 
 

 推荐阅读

 
 
 
 

 

1.专栏|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2.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六期成功举办|汪家村试验 企村携手 共赴振兴

3.王小鲁|“汪家村试验”点评01  “资源优化配置和多方共赢——汪家村试验”

4.汪向东 | “汪家村试验”点评02 “资源整合、运营与分配机制的创新——对汪家村试验的几点看法”

5.张浩 | “汪家村试验”点评03 “资本下乡参与汪家村试验的经验与启示”

6.曹斌 | “汪家村试验”点评04 “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现共同富裕的“汪家村试验”探讨”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

如需转载此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