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汪家村试验” 03展青春,创未来,返乡青年在企村合作中成长—返乡青年成长故事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论坛。(点击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本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六期“汪家村试验”为主题,共发布六篇文章。

 

第六期:汪家村试验

 
 
 
 

第一篇  

 
 
 
 

村企携手 闲置资源量化托管 实现多业态经营起步—成都新都区汪家村故事 

 
 
 
 

第二篇

 
 
 
 

小农户连接大市场,拾里庭院开新篇——进村企业发展故事  

 
 
 
 

第三篇 

 
 
 
 

展青春,创未来,返乡青年在企村合作中成长—返乡青年成长故事

 
 
 
 

第四篇 

 
 
 
 

项目进村:普通农户的参与和共创——村民“郑妈”故事

 
 
 
 

第五篇

 
 
 
 

 “汪家村试验”问答选编

 
 
 
 

第六篇 

 
 
 
 

汪家村实验:下乡企业超越盈利目标的乡村营造

 

 
 
 
 

“汪家村试验” 第三篇

 
 
 
 

 

展青春,创未来,返乡青年在企村合作中成长—返乡青年成长故事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

综合农协研究组

 

摘要:本文以汪家村媳妇李中丽的视角,讲述了在乡村振兴、企业下乡大背景下,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故事。李中丽有着多重身份,企业股东、企业员工、村庄带头人、村民等,其中饱含的是她对家乡的浓浓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工作中的智慧能力,正是因为有这些多重身份,她成为了村庄与企业的桥梁,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她的成长又进一步助力了企业的发展和汪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返乡青年 乡村产业 村企合作 村民互助

 

李中丽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六期“汪家村试验”(2021年12月25日)上讲演

 

一、故事
 

 

我叫李中丽,今年 35 岁,中专学历,学的是营销管理专业。我是汪家村嫁进来的媳妇。也是一个返乡创业青年。我原来在汪家村外的一个门店做装修建材的店面经理,回村后参加了汪家村拾里庭院公司,我入了股,是合伙人,现在担任公司直销部经理。我是我们村第一个抓住机会主动回乡谋发展的,现在我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

 

(一)我是怎么加入拾里庭院的

 

2018年5月,我通过村上的一次坝坝会了解到,成都源素轻旅公司要进入汪家村搞建设。我是村里人,很了解我们村。我们村特别普通,没有资源禀赋,村民和外界接触也不多,对改革创新这些都不了解,也没有什么明显的需求。我们这样的村能够发展起来吗?我当时特别疑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我前前后后参加了9次坝坝会,也跟随我们村领导两次入户进家做宣导,这么频繁的坝坝会和两次入户工作引起了我的好奇,看来汪家村接下来肯定会有好的发展。于是我就通过我们队长要了源素轻旅创始人李彪的电话。通过电话和微信,我们聊了很多关于乡村发展的话题,也聊到返乡创业就业。我还从侧面去了解李总和他的产业的一些实际情况。当时他的产业也是开在另一个村的院子里,做的是平面软装设计公司。他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把这个软装行业做到了行业领先,而且销量达到成都市场前3名。他的这段经历其实也证明了在乡村发展是有机会的。于是我就有了回村发展的念头,毕竟跟着这样优秀的人一起干事,能学到很多东西,不仅能照顾自己的家人,还有发展的机会。

 

我多次向李总表达了加入团队的意向。通过公司严格评估后,终于在 2019 年的 3 月份我以公司持股股东身份进入团队。从 2019 年 6 月到现在一直担任我们拾里庭院公司的法人代表。下面是我们公司的组织架构图,我负责的是直营部这一块,主要工作是从事公司的中层管理,还有商户与农户的协调工作。

 

图1  拾里庭院公司组织架构图

 

(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办法

 

在加入拾里庭院团队之前,我没做过乡村工作,自以为乡村工作挺简单的,但真正参与进来以后,发现自己过去对乡村工作的理解太片面了。在乡村做产业,不光要和市场打交道,更要和农户、政府、村集体打交道。要直接对接这些主体,就遇到了我从来没遇到过的种种困难。

 

第一个困难,村民不信任外来公司,不相信外来公司能给他们带去真正的实在的利益。所以,村集体收储村民闲置资源的工作推进就特别缓慢。比如,今天答应按照商户的需要改动托管房屋的门窗方向,第二天就变卦,契约精神相当差。所以我们就只好持续地召开坝坝会,不断地去给农户沟通,告诉农户,只要把闲置资源托管给村集体,我们的房屋风貌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居住环境也会提高很多。而且房屋的所有权永远是咱们自己的,谁也拿不走。到年底,还能得到保底收入加分红收益。

 

图2 汪家村坝坝会动员村民将闲置资产拿出来交给村集体收储

 

由于我当时已经进了公司,以在公司的村民身份给大家做协调。村民大多数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我告诉他们,我在公司入了股,将成为公司的法人代表,绝不会哄骗大家的最后通过 364 天的努力,村集体终于收储了 29 户农户的闲置资源。

 

第二个困难,自己的能力短板比较明显。因为回村做门店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简单。回村后拾里庭院刚启动,要我负责招商事务。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工作,自己不专业,导致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失误。与招商对象洽谈时,我不能完整地给商户讲明白在汪家村做产业的优势,没能站在投资人角度考虑如何降低投资风险,导致商户没信心加入汪家村的产业。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后我就开始不自信了。团队发现我的负面情绪以后,就及时给我鼓励,进行心理的疏导。将我擅长的装修建材,现场施工的这部分交给我来负责,果然就发挥了我的特长,让我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慢慢也恢复了自信。

 

遇到的第三个困难,是自己在长期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能不能坚持下去。拾里庭院公司受托管理汪家村的闲置资产后,只有做好招商,赚到钱,能给村民和村集体分红,才能发展壮大自己。所以,开始起步的时候经济是有困难的,短期内公司是亏损的。作为股东,和一般员工不同,当时自己面临两年内没有固定收益的状况。这时候家人开始不理解不支持,要求我放弃。尤其我的婆婆,提出你还不如回到原来的地方上班,每个月还有固定工资,可以贴补家用。我的老公当时也对我冷战,嫌弃我逞强,为了名分不计实效,总是没有收入看你怎么办。这段时间自己特别矛盾,放弃创业就等于前面所有的投入和付出都白费了,坚持就必须接受一段时间没有收入,我挣扎后还是决定坚持。当时,我拿出了给村民做工作的精神反复和家人沟通。告诉他公司开始创业的时候都艰难,现在我们公司所有的股东都是只干活不发钱,但是每月一定足额准时给用工的农户发工资。这样的公司一定是有希望的。最后终于说服了老公,得到了他的支持,稳定了后方。

 

 

图3 拾里庭院修缮后的院落

 

第四个困难,是怎么在新环境下招徕商户入场。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业务。我们招商过程经历了11个月,每一场谈判我都有记录。当时我们总共是谈了有 189 个商户,其中有 96 家表达了强烈的入场意愿,可最终签订合同时,没有1家入驻。主要是因为我们村环境不好、位置不佳、也没有资源禀赋,投资人对我们村的发展没有信心。这时候只能改变招商策略,采取三种新方式招募商户:

 

第一种:股权激励

我们拿出公司6%的原始股权给到6个商户,每个商户拥有1%的原始股权,成为公司股东,激励他们与公司共同发展。

 

第二种,建立共享办公室

用共享思维理念,将城市企业的部分功能转移到乡村场景,用共享来压低租金,吸纳更多企业低成本入驻乡村,我们算了一个账,共享办公室每年每平米的租金平均只有61.5元,不到城市价格的十分之一,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结果智能家居企业、农业公司、设计公司、软装公司等企业入驻了。其中,中草药农业公司的入驻带动了汪家村一产的收益。到这些企业来办事的客流也促进了我们园区内的餐饮消费,拉动了内需。

 

第三种,招募尖子合伙人

这主要是用在文创项目上。有团建客人来,我们就提前预约兼职合伙人,直接借助我们项目的场地进行经营,采取营业额提成方式给他报酬,公司与他分享利润。这不但没有增加文创开发的费用,还丰富了我们的产业经营内容,还能产生园区内二次消费。有收入进来,大家都受益,村民和村集体的分成也增加了。我们后来做统计时发现,团客成交额的占比要高于散客成交额,团建成交的利润大于散客成交的利润。

 

招商工作中的这三种方式都运用了共同体的理念和思路,我们努力找到不同类型商户的最重要的需求,以新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让招商工作逐步有了起色,最终呈现出18种经营业态,形成了农商文旅综合体,不仅有餐饮、办公、还有文创项目,比如剧本杀、红酒文化主题民宿、绘画、陶艺、汉服等等。

 

这是一种“住商融合”的方式。它现在给我们村民带来的幸福感特别的高,特别的强。

 

一开始,村民愿意投资修建房屋的人很少。在做出少量房子后,我们就争取了很大一笔政策和资金。2018年,成都市开始落实“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工程,我们政府在十大工程之一的“川西林盘修复工程”中申请了一个项目。项目方式包括公建配套,也就是林盘院落整治,污水管网建设,道路配套建设都是用招标方式,让第三方来使用资金,做到透明公开合理合规合法,所以我们看不到现金,只是争取项目。

 

图4 拾里庭院构建的乡村产业多业态

 

招商工作之后是运营,只有运营做好了,企业才能有更高的营业额。有了更高的营业额,达到持续增收,我们才能够给到商户、村民、村集体更多的收益。项目开业后,我作为项目公司直营部经理,主要负责日常的经营协调,还有就是帮帮团的管理工作。

 

(三)  我在拾里庭院的日常工作

 

我们拾里庭院等于是汪家村庄里的产业园区,在园区里有农户有商户,同处一地,抬头不见低头见,农户出房屋林盘,商户出技术资金,大家共建新汪家,渐渐地不太分村里村外,融成一家人。

 

我做直营部经理,主要是承担为村民和商户服务的内部的经营和协调工作。我的工作目标就是促进新老村民的和谐,在服务的同时要监督餐饮商户守规则,不能搞账外流水,损害村民利益,采购食品要安全等等。物我还要负责对外来游客的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带他们到不同的产业区域,体验我们这种轻度商业化的庭院式生活。他们走到任何一个院落,都有我们的联系方式,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此外,园区有很多日常事务,比如断水断电,管网不通都是我来处理的。此外,我的日常工作还要包括向村委和镇政府汇报情况,协助村委做好村民工作。

 

图5 拾里庭院日常运营管理要与多个主体打交道

图6 游客进入拾里庭院

 

日常工作中,我要特别讲讲我们拾里庭院的帮帮团。这在我们整个产业上是一个很有趣的点。其实帮帮团的名称是李总起的,是为了解决商家进入后出现用工难,成本高的问题。李总决定以“共享用工”的逻辑,把汪家村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充分用起来,所以成立了“帮帮团”。帮帮团成员之间不称呼员工和服务员,就称作“帮帮团”。

 

拾里帮帮团现在有 25 名成员,其中汪家村村民就有 17 个,50岁以上的有 9 名。他们平时的工作主要是一些服务工作,比如说像前厅、营业员,帮厨保洁等等。帮帮团不但带动了村民就业,增加了他们的工资性收入,还形成了汪家村一种独有的文化。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帮帮团”的好处,一是找回以前农村互帮互助的亲情,大家不是被雇佣的感觉,而是亲人之间的感觉。来的都是客,城里到我们汪家村的公司,商户,旅游者都是我们汪家村的亲戚,亲人回家了,我们就要好好照顾。在帮帮团里的成员之间也互相帮助。这样,主客的心态都很放松。二是降低了商家的用工成本。帮帮团的成员大部分是村民,稳定性特别高,商家不需要额外给他们提供住宿、交通,还降低了重复招聘和培训的费用。在拾里庭院,一般的基础服务帮帮团都能做,对餐饮商户要求的大厨,我们会从村外聘任。三是便于灵活调度,增加适应性。帮帮团成没有经过标准化专业培训,基本上是由我对他们进行一岗多能培训,让他们适应多岗的需求。帮帮团的日调度很重要,现在就是我负责的。帮帮团的成员需要什么做什么。比如,餐饮客人多了,需要刷盘子涮碗,团建客人多了,要做人流疏导,游客要求带着参观等等,我们现在还没有民宿业务,修建的房屋都用来做经营和办公,以后各种活儿多起来,帮帮团的业务服务范围还要扩大。总之,与城市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有区别的帮帮团,能把对待亲人的最好的状态和感觉带给游客和商户,并且大大提升帮帮团整体服务的适应能力,加强了公司的经营弹性。

 

(四) 我的收获

 

我最后谈谈进入公司以来的个人收获。我进公司3年了,回想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的确有很大的成长和收获。

 

首先是获得了公司、村民和家人等等方方面面的认同。个人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现在不但能管理商户,还能独立完成各种类型的接待。对于返乡创业我的体会很深,既然这是自己的选择,就要打破以前的舒适圈,面对挑战迎难而上,不被任何力量所动摇,从精神上给足自己鼓励!我带着资金进入拾里庭院,自己投了真金白银以后,才更加把这份事业当成自己的事,和公司的粘性更大。怎么看待两年当中我自己没有收益的事情呢?我觉得我在进行一场赌博。我赌赢了这个乡村的新生,那自己也就成了。

 

现在看,我赌赢了,赌值了。人不能只看短期利益,我看的是长期利益。要问我的今后打算?我想的是,在三年内,跑通拾里庭院的市场端,打通整体经营模式,第四年的经营能达到持平,今后能可持续盈利。我们要用这样的努力,影响更多的资本选择乡村,将资本下乡变成下乡企业,达到与村庄的共建共赢。

 

这张图是我最感动的一个画面。我们履行承诺,每年春节为村集体和村民发放保底收入和分红。当分红的钱从我的手里发给村民和亲人,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内心感到无比自豪,这就是我们用辛劳换来的成效,这就是项目能成功的标志。我们项目让村民得到了实在的收益,这大大提升了拾里庭院的公信力,也增强了村民对我的信任,我现在再做村民工作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容易。

 

图7 2020年底汪家村村民分红现场

 

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我现在已经报了四川农业大学的专业继续深造。源素轻旅已经发展壮大为集团公司,成功地将我们的模式复制到了各地,拾里庭院的经营业务也越来越向好,这让我更加充满信心,以后,我会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继续发展我们的乡村,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最后,我呼吁更多的青年扎根乡村,一起来开拓乡村这片蓝海。

 

 (李中丽口述   杨团整理)

 

二、讨论

 

李中丽有着多重身份,企业股东、企业员工、村庄带头人、村民等,其中饱含的是她对家乡的浓浓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工作中的智慧能力,正是因为有这些多重身份,她成为了村庄与企业的桥梁,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她的成长又进一步助力了企业的发展和汪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她演讲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样几个片段:一是决定回村发展。她认为李总团队是优秀的团队,能干成事、能学到东西,主动加入团队,并且开始就入股20万以公司持股股东身份进入团队。二是争取家人认同。企业开始发展股东没有收入,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她没有任意为之,而是不断尝试给家人做工作,让家人理解她的工作,相信她的选择。三是不怕困难寻求突破。首先,做通村民工作,相信外来公司。她既是村民,也是企业股东,说话有说服力,能让村民有信任感,通过持续地召开坝坝会,跟农户沟通把闲置资源托管给村集体,不但不能丢了财产,还能得到保底收入加分红收益。这项工作持续了一整年,村集体终于收储了29户农户的闲置资源。其次,作为平台企业探索招募商户入场,也是巧妙了运用了共同体理念和思路,包括股权激励、建立共享办公室、招募尖子合伙人等,由此让商户也有集体归属的感觉,愿意一起努力共享经营。四是组织帮帮团。帮帮团是一种非常好的节约企业用工成本同时充分利用村庄闲散劳动力的方式,笔者认为这也是未来需要探索的超越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助劳动方式,大家以助人-自助的方式工作,既获得劳动收入,也有为村庄这一互助共同体贡献力量的荣誉,如何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的经验值得总结。人们常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也需要妇女顶起半边天,因为女性有着独特的细心、善良、智慧、勤劳等优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顶起这半边天实际并不容易,面临思想文化、家庭、社会等很多阻力。而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里,留在村庄里的又很多都是妇女,那么,如何创造条件发挥女性优势推动乡村善治和乡村振兴?就非常值得继续探索研究和实践。

 

(刘妮娜执笔)

 

 
 
 
 

 推荐阅读

 
 
 
 

 

1.专栏|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2.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六期成功举办|汪家村试验 企村携手 共赴振兴

3.王小鲁|“汪家村试验”点评01  “资源优化配置和多方共赢——汪家村试验”

4.汪向东 | “汪家村试验”点评02 “资源整合、运营与分配机制的创新——对汪家村试验的几点看法”

5.张浩 | “汪家村试验”点评03 “资本下乡参与汪家村试验的经验与启示”

6.曹斌 | “汪家村试验”点评04 “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现共同富裕的“汪家村试验”探讨”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

如需转载此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