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经棚探路”06服务带动、综合施策,破解小农发展困境——镇域农民主体性合作组织框架探索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论坛。(点击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本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四期“经棚探路”为主题,共发布六篇文章。


第四期:经棚探路

第一篇  

党建引领,服务为本,镇域联合会促推农民组织化

第二篇

建镇村一体网络 专职团队走村串户做服务

——经棚镇联合会基层组织建设部为农服务故事  

第三篇 

动员村民心向集体 依托镇联合会壮大集体经济

——经棚镇常善村故事

第四篇 

村民眼中的村集体和镇联合会—— 张国明的故事

第五篇

 问答选编

第六篇 

服务带动、综合施策,破解小农发展困境

——镇域农民主体性合作组织框架探索


“经棚探路” 第六篇


服务带动、综合施策,破解小农发展困境

——镇域农民主体性合作组织框架探索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

杨团 刘建进 仝志辉  执笔


【摘要】:内蒙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农业合作发展联合会是为全镇农户提供生产、供销、消费、信用、土地托管等综合服务的镇域农民主体性合作组织。在该镇党委领导和支持下,镇联合会通过搭建镇域农民主体性组织框架,与辖区内所有的村集体紧密合作,建成村服务站和村网格等基础设施,实施无死角无遗漏的服务和综合治理。尤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民消费社会化服务方面,镇联合会激发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潜力,推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动小农户走向生产和消费的镇域共同体,形成农民、村集体、镇联合会和政府等多主体共赢局面。该组织与一般的合作社、联合社、联合会不同,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大部门之间的居间组织,兼备经营性、公益性和集体性,但在目前尚不能容身于现行法律框架之内。尽管他们以迂回方式做了变通,但可持续发展尚有疑虑。本文呼吁应对其成效予以肯定并加大力度放胆试验,那为乡村振兴提出更有价值的思路乃至整套可行方案就未来可期。


【关键词】:镇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主体性  小农户  集体经济  党建融合


【题注】:本文是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四期:经棚探路的同名专栏第六篇即总结篇。感谢内蒙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原党委书记李旭东、经棚镇农业发展合作联合会理事长曹国利、总干事刘从威、基层组织部部长蒋秋月提供的材料和意见。本文执笔人为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领导小组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研究组成员中郑易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晶晶(土生管理咨询工作室负责人)对本文有贡献。

2022年1月24日


前言:内蒙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农业合作发展联合会(简称镇联合会)成立于2018年5月,是由全镇5600个农户经村、小组、网络三级选举产生的个人代表、12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组织代表共同组成的。这个镇联合会通过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建立了消费超市、农资购销、冷库、村级综合服务站等设施和服务,形成了镇村一体联动的服务网络,实现了对全镇所有农户无死角无遗漏地提供生产、供销、信用、消费、土地托管等各种服务,获得了农民、村集体和各级政府的信任和赞誉。目前镇联合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2021年初几个村的村集体主动将自己亏损的合作社和产业园等项目委托给他们,推动镇联合会与村社、农户形成了产业联合体。镇联合会通过产业组织、生产规划、技术服务和打通营销通道等方式,当年就扭亏为盈,不但让村集体和农户都分了红,还发展了37个返乡农民工加入镇联合会项目团队。这些成效彰显出这个创建不久的镇联合会在推动村集体和农户走向共同富裕和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新就业机会方面能够发挥出突破性作用,而且具备进一步深挖的巨大潜力。


经棚镇联合会在乡镇行政区域范围上探究党政、政经、政社打通梗阻,以综合方案系统解决小农经济发展的困境,将小农户带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并实现共富的经验尽管尚未成熟,但确实超越了当前人们的一般理解,即为农服务就是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概念,特别在乡镇范围构建起镇村组民一体化的农民合作组织网络,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公共服务,这个特点是弥足珍贵的。


一、镇村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走向生产共同体


内蒙克什克腾旗经棚镇,是克旗旗委、政府所在地。这里物产丰富,土地广阔,但人口稀少。算上城镇人口,每平方公里17.8人,若单算乡村区域,每平方公里只有6.7人。这个镇的乡村2020年刚刚脱贫摘帽。干部群众对于改变现状、脱贫致富有着迫切的愿望。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感召下,2018年调任经棚镇任党委书记的青年干部李旭东,主动与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简称农禾之家)合作,于当年初就签下了经棚镇百乡工程第一乡试点协议。农禾之家是2005年由一批有志于为乡村振兴探路的学者群体建立起来的社会服务机构,从事乡村试点、咨询规划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经棚试点在镇党委领导下,通过组建镇联合会和总干事团队,以党建融合打破行政部门在政策落地中的淤点堵点,活用政策和项目,构建镇村服务设施,建立纵到底横到边、镇村一体全覆盖的服务网络,走上了以服务带动经营,带动土地、人力、资金、项目整合的新发展之路。


经棚镇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区域。19万亩耕地,6500户农户,2万多农村人口,人均耕地7.2亩。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亩产低,广种薄收,很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近几年,人口外流,在地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种地收益低、老人种不动地,导致土地撂荒面积不断增长。镇联合会是2018年5月成立的,在没有行动之前,全镇除了有5.7万亩的设施农业用地外,13.3万亩的露地当中撂荒地有6万多亩,其中除去林地,耕地只有4万多亩。经棚的小农户要想摆脱经济发展困境,首先得解决怎么种地和谁来种地的问题。


镇联合会成立后,第一项工作就是为小农户解决种地难问题。他们申请了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项目,和村集体合作,进村入户做农户工作,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逐一签约安排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有4种:1)对有劳动力和土地的农户,组织调配农机机手代耕代收。2)对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丧失劳动能力或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就实行从耕到收的土地全托管,收了粮送家或代售送钱。3)对弃耕土地进行复耕。其中7成是农户承包地,3成是村集体的地,由联合会全托管,收益按土地权益所属分别支付给农户或村集体。4)为镇内土地流转牵线搭桥。其中,第4种方式最具特色。镇里的一些专业合作社、机耕大户和农业公司往往有很强的规模化种植的农业生产能力,但或因地租低,或跨村服务缺乏信任,难以进行土地流转。镇联合会就运用与村集体和农户间的强信任关系,促成供需双方达成合作,实现规模化的土地流转。2020年到2021年,就为3家机构实现土地流转6000余亩。


3年来,镇联合会共为农户代耕代收农作物32.4万亩,复耕弃耕土地5.2万亩,实现了全镇可耕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在服务当中,他们采用了多种方式为农户节本增收。一是统一规划和调配人力、物力,组织闲散劳动力、成立劳动互助小组,这让亩均成本降低了 45 元;二是用机耕队全程作业拉低市场价格的方式,让亩均投入再减少了20 元;三是将政府补给机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发给小农户,每亩 25 元。三项合计为小农户增加了90元的亩均综合收益。自2019年至今,仅此一项服务措施,就让镇联合会的5600户会员每年户均增收3800元。


在如何使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性补贴上,经棚镇联合会的做法很有创意。鉴于镇里农业机械动力总数已远超耕作服务的需要,因此他们提出不必机械执行财政部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项基金在其它各地方按照作业环节市场价格的一定比例补助给农机手的补贴发放政策。镇联合会认为,既然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为让小农户与规模化现代化农业有机衔接,那就应该突出服务小农户。将政府补贴发给小农户,能更好体现国家鼓励小农户用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政策效用,还能提升农业生产托管对小农户服务的覆盖率。这个政策建议被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后,于2019年第一年实施,425万元补贴资金全部发到了小农户手里。2020年,镇联合会又提出,村集体组织出工出力支持镇联合会做小农户工作,也应列入补贴范围,这也得到上级部门批准。最终的补贴发放方式确定为:接受服务的农牧户占70%,村集体和镇联合会各占15%。2019至2021年,镇联合会3年中为农户累计发放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1000余万元。其中,12个村的村集体因协助联合会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获得增收50多万。土地较多的常善村,2020年集体经济增收了8万多元。新的补贴方式不仅推动现有的耕地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带动了弃耕土地的复耕。同时,因服务面积的扩大,农机手的服务费收入也增长了。


正是由于经棚镇联合会创造性地运用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才有效地推动了这个镇的大田生产全面走上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道路。不但农户获得了效益,村集体经济也获得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主动站位,充任镇联合会和农户乃至和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桥梁,带动村域范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新技术推广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实现了灵活的规模化效益。2021年,全镇几个村共10000亩土地上的承包农户接受了将传统玉米品种转为粮饲兼用的玉米新品种的新方式,镇联合会负责为农户提供种肥并代耕代收。农户除能获得亩均补贴100元外,还可获得每亩1吨左右价值500元的青储饲草。村集体由于参与组织农户,也从补贴政策中获有一定收益。


这些真心实意的为农服务换来了全镇农户和村集体对镇联合会的充分信任,使得2021年4月组、村、镇三级选举镇联合会会员代表的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全镇除了在城市打工或有土地之外其他经济来源的900户外,5600户全部自愿加入了联合会。经过3年多的努力,经棚镇联合会现已形成全镇耕种农户全覆盖、耕种收全产业链覆盖、镇村组三级生产网络结构合理、统一耕作、分类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突出小农户主体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际上,镇联合会已经成为了经棚镇全体农户种植业生产的共同体。


2020年9月,经棚镇联合会进入第二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24个典型案例行列,经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介。耐人寻味的是,他们是这24个典型中,由镇级农民合作组织集中统一服务于全镇所有农户的唯一组织。不仅如此,他们还因户制宜地给每个农户送上所需要的服务。尤其在为村集体复耕土地上,在为专业合作社和机耕大户流转村内土地提供信用支持上,是其它地方很少见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镇联合会在给小农户提供大田耕种的服务方式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效向上提高了一个层级。镇联合会还没成立时,机手们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不仅有服务收入,还有按田亩发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项基金,但他们的服务却难以覆盖全镇范围所有的农户,出现农业机械马力总体过剩和一些村庄农户无法获得有效服务同时并存的现象。有了镇联合会后,土地耕作全面统筹,效率大大提升,机手干的活更多,直接服务收入也更多,而专项基金补贴却进入了农户和村集体组织。把土地规模化、机械化带来的利润效益和政府发放的专项基金补贴在农户、村集体和镇联合会这三个主体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标志着农户和村集体也成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主体,也有权有位了。而这一切是通过镇联合会提升土地统筹能力、竭诚为小农户服务的组织机制创新得以实现的。


实践结果表明,镇联合会以组织创新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走向多主体合作共赢。这样的创新让土地规模经济效益和镇域范围经济效益发挥出来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户满意了,未来的农业生产现代化空间提升了,同时集体经济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功能和效果也凸显出来了。


二、镇村一体的生活服务社会化带动小农户走向消费共同体


解决小农发展困境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为地处偏远、分散居住的小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生活消费品,让他们在家居和乡村社区生活中缩小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镇联合会深知,在农村,只有服务理念,缺乏必要的服务基础设施和经营的设备系统是行不通的。2019年4月,赤峰市委组织部在经棚镇做党建融合试点。在党组织大力支持下,落实了镇联合会的项目申请资金,建成了联合会自有的1700平米新农联超市;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镇联合会又利用申报国家改革试验区项目获批的资金,在全镇12个行政村建立村级服务站。由村集体提供场地,镇联合会用项目资金进行装修、配备设备和车辆。商品由新农联超市提供,农户不仅可以在服务站买东西,还可以通过村组网格计划在微信下单,服务站负责送货到家。


由于农户的广泛参与,新农联超市农村市场的销售总额快速递增。2020年销售总额为300万元,2021年就上升为600万元,增长了1倍。在镇联合会的支持下,农户不仅消费日用品,而且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交由超市售卖。这让超市的农副产品售卖区越扩越大,现已占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农产品上行销售采用订单溢价回收的方式,比农户在田间地头卖给经销商的价格一般高出3成,这大大鼓励了农户将农产品卖给镇联合社。这部分的产值从2019年的 30万元,上升到2020年的95万元,2021年的160万元,现已占到新农联超市中农村市场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强。新农联超市凭借农户的支持开辟了城乡贸易新通道,加强了市场竞争力。2021年,尽管因新的大型超市上马,新农联超市的城市市场份额下降了15%,但凭借大力开拓的农村市场,新农联超市的总销售额还是有所增长。从2020年到2021年,农村市场销售额占新农联超市全年销售额的比重从16%提升至33%。可见在县乡地域,消费增长的潜力很大一部分在农户手上。谁能赢得农民的信任,谁就能推动农村消费经济的成长。


在经棚镇的农村地域,消费品供应不仅品种花色和及时便捷与城市一个样,而且价格比城镇要便宜一些。这让广大农户和负责服务站管理的村集体都很满意。为让乡村地区的生活服务走向社会化,小农户共建消费共同体,镇联合会还与村集体协商制定了一项盈余分配制度。联合会将每个村服务站的利润盈余分配给所有的参与主体,并主要向农户倾斜。利润盈余分配制度规定:在服务站购买消费品和交售农产品的村民占盈余分配的40%,网格员和网格长占15%,镇联合会和村集体服务站各占23%和22%。这个制度确实激励了农户和村集体买货就买镇超市,卖货就卖镇联会。这种经营盈余的分配制度,完全体现了合作制的利润盈余分配原则,各种参与主体都按照其贡献份额获得了相应的利润返还。这也提升了小农户对镇联合会服务的满意度。


这让我们联想到全国一些地区的村民网格化管理。网格的结构分布各地差不多,内容不一,不过大部分网格被用来做社会治理,需要政府部门支付服务费。而经棚的网格员不仅不需要行政付费,还能用主动服务挣到钱。这是因为镇联合会抓住了地处偏远的农户对日用消费品的旺盛需求,将下村下户供给消费品的供销环节独立出来,以镇村一体合作的方法形成了规模化的常态供应,并且通过自己的物流配送网络快速及时地对农户送货上门。其实,镇联合会经济就是农民经济当中最适合经营那些超出小农户家庭规模的活动。只要能够因地制宜、逐步渐进地将那些更适合较大规模的活动从单个农民的经济活动中剥离出来,形成公共性的纵向集中的合作式供给,体现出差异化的最优规模,那么,小农户的主体性就能够得到体现,小农户的获得感就能得到提升,作为小农户群体的代理人在竞争性市场上就能够长年地保持住自己的一席之地。


“服务、服务,再服务”,竭尽全力地满足小农户生产和消费的需求,是镇联合会朴素而又真实的追求目标。无论是种地服务还是消费服务,无论是生活消费品下行还是农产品上行,开辟村组、村庄、乡镇、县市内外的绿色通道,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都是镇联合会总干事团队的职责所在。这个团队总人数有80多人,都是专职。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大部分有大、中专学历。主要部门除了新农联超市和项目托管服务团队外,就是负责生产、供销、信用和消费服务的镇中心平台。这个平台除信用部外,重头是基层组织建设部,12名成员基本上都是大中专生。


就是这支年轻的知识青年团队,运筹帷幄,指挥全镇300多人的机手队伍,为5600户农户做生产服务。他们每天进村下组入户,3年来几乎没有周六周日,下村组多达1千余次,跑遍了全镇各村民组,每年与农户签土地托管合同 3000 多份。他们巧妙地将线性规划等系统工程方法运用到实践中,统筹兼顾各项工作,不跑空车,不单打一,日常事务全部列入日、月、季度计划,各村需要的生产、供销、消费和信贷服务,统统通过“村组网格微信群+服务站”的日报和周报等方式打通信息流。镇联合会和村服务站配备的货运车辆都备有与信息流相对应的物流清单。员工每日出车下乡之前,通过各村网格员网格长直达服务站的微信传递,就已经及时了解了农户的各种需求信息和做好了当天的工作计划安排,将备好的农户需要的生活消费品从新农联超市提出装车,带给村服务站,返程时又将农户自产的农副产品带回镇里,经溯源登记后直接投放到超市售卖。


要问这伙青年人为什么能在镇联合会待得住,并且工作有干劲?根本原因是镇联合会为农服务事业蓬勃发展,青年团队与他们服务的对象——农户和村集体建立了深厚感情。农户和村集体对镇联合会服务的满意度和满足感让他们每天都对自己工作的价值感同身受。 


本乡本土、新鲜可靠、量大份足的农副产品在超市极受顾客们的欢迎,经棚镇联合会超市因此具备了与其它超市竞争的特质。县镇的市民和村庄的乡民因产品供求的需要加强了互动联系。市民需要得多,乡民就会多生产,会逐渐发展为相互走动。这样一来,不仅小农户在生活消费上成为共同体,县镇城乡也会因此逐渐走向消费共同体。一定区域内的城乡部门以这种方式互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战略的实施很有启发性意义。


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每日在村民、村组、村集体和镇联合会之间源源不断地交错流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大型移动网络。超市、镇中心平台、12个村级服务站就是这个大型网络中的基站,网格员、网格长、村站站长、送货员、基层建设部成员都是这个网络中的节点。这张网网进了全镇所有农户,相当于重构了经棚镇的社会基础网络,也让12个村的村集体经济融入了全镇网络化的经济。


在经棚镇,这个网络的作用越来越显现。不仅农业社会化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消费品服务充分利用了这个纵到底、横到边的组村镇三级网路,村里大小各项事务,例如村庄人居环境检查、妇女儿童老人服务,还有社会治理的诸多事项,也都通过这个网络动态地开展活动着。村服务站消费盈余每月结算一次的制度不仅激励了镇村小农户结成消费共同体,还对网络化的治理共同体产生了某种催化剂方式的作用。


其实,促进农民间的合作并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必须要有严格的股份划分和分红,必须给予对等的数额资金予以保证。经棚镇的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启迪是:只要能够将他们日常发生的经常性行为通过制度连接起来,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在一起,有一个共同体的归属感,农民的组织化工作就不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三、如何评价经棚探路的效果


1.评价优劣的尺度或标准

我们以为,判断一个组织一个机构的作为是否有效,并非只看其经济增长或助力农民增收的数据,更重要的还要看它对乡村大环境和城乡关系的改善发挥了什么作用。看一种改革思路或方式是不是对头,一个地域或一个产业的发展是不是有前途,最重要看什么?从微观上看,要看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不仅是对一时一事,而是要看对整体环境整个事业满意不满意。或者具体地说:能否让所有农民直接的、方便的、经常的、较高效率地获得尽量多方面的、并且不断增强的社会化服务的实惠。从中观看,要看能不能在一定的区域市场内,活化城乡各种生产要素,让乡和城互动起来,让物尽其流人尽其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活跃通畅。而这种活跃通畅的各种要素交流势必会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善,推进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推进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到乡村或城乡结合部贡献智慧,增长能力。从宏观上看,它应该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2.改造社会环境,促进乡城互动和融合的必要条件和可能条件

我们以为,党对基层的领导,特别是对乡镇和村庄的全面领导,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山东省烟台市因为市委组织部的领导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造了政策大环境,就能让全地区超过一半的村庄在短时期内改变面貌。经棚镇联合会因为有镇党委的领导,走融合党建的路,将地、县、镇、村四级所有行政部门47个党支部以自愿为原则,加入经棚镇联合党委,为解决村党支部需求清单上的问题提供供给清单,共商解决办法,快速改变了镇域范围内的政策环境。它推动了政府各部门纷纷以支持经棚镇域改革,建设好镇联合会和镇村一体的新系统为荣,新理念、新方式、新做法从而能在干部群众中快速扎根。


多年试点实践的经验表明,在一个行政区域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内,构建一个能够在外部市场经营和内部社会治理、生态和文化保护等公共品建设和服务方面提供方便、保持平衡的体系化、综合性的农民合作组织,是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认为,这类组织框架的构建不能只局限于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公司,或者村级的集体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因为它们无论从规模上、位势上,还是资源上,尤其政策资源上,一遇到强大的资本公司这一市场竞争对手,都只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是经棚镇联合会的异军突起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这就是以覆盖全镇农民、姓农为农务农的镇级农民合作组织为基本的组织框架。这类组织在镇党委支持下,与村集体结成生产生活、经济社会镇村共同体,代表全镇农户利益,以综合方案为小农户实施全方位的服务,有可能形成足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同时又能够让利润以合理的分配方式返还给农民,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困境解围脱困。这样的组织能够既有经营功能,又更具有我们所希望的公益属性。


3.经棚探路的难题和困境

经棚镇联合会与以往我们看到的乡镇一级的农民联合会或者联合社都不大一样。她依靠党的政治支持,以服务为纽带,从而得到来自农民、村集体的资源、资产和情感的支持,政府各部门给予的经济和行政支持,还有自愿奉献农业农村的企业家和返乡青年的能力支持。这种来自多主体、多方向、多能量的支持似乎汇成了一股洪流,冲垮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部门林立、无所作为等肉眼可见的现实障碍,试图在别人没有走过的遍地荆棘中踏出一条新路来。


不过,尽管经棚镇建立了覆盖全镇农户的镇联合社,设立了为小农户服务的超市、冷库、农资店、信用部等基础设施,还与村集体共建共管服务站以支撑全镇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尽管它的一整社会基础架构在推动经棚镇产业、生态和文化振兴方面开始显示出强大的作用,但是,这个组织的性质迄今为止尚未获得政府相关部门和法律制度上的真正认可。它之所以能存在和发展了3年,完全在于前任镇党委书记和赤峰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目前的情况是,前任已经调任,继任能否在没有政策法律和领导背书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即便坚持了,未来能否持续顶住那些无形的压力持续发展都犹未可知。


镇联合会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公益性和经营性并存的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这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是个非驴非马的混种。民政登记的社会组织若具公益性,就是慈善组织,主要用政府或民间的筹款为群众提供社会性、福利性服务。而当下在民政登记为联合会的农村社团只是若干合作社的行业协会或地域商会,自己是不做经营的,一没权二没钱。而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的联合社,与它麾下的合作社一样,都是企业性质的组织,没有义务做公共性质的为农服务。至于还在立法中的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被严格限定在户籍村民范围和村集体自有资产范围内,且法律定义的功能是要它们给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而不是做市场运作和为农户提供服务。也就是说,无论经济法还是社会法,现有的中国法律无法给兼有经济与社会、公益与私益的混合型中间组织以法定地位,更遑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了。


那么这种非驴非马的混合物从哪里来的?其实这是农禾之家从东亚国家和区域的综合农协那套制度借鉴来的。东亚综合农协是经济法人和社会法人之间的中间法人,不是完全自下而上、类似企业那样由几个农户自愿凑股组成的合作社,更不是专事社会服务和福利的慈善公益组织,而是法律构建、政府以经济政策支撑但不对经营做干预、由乡镇农民选举产生理事会、自我运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其运营制度借鉴企业方式,由理事会聘任总干事,按照议行分设、权能分立原则,总干事组队专事经营。总干事做得好,经农协和政府共同评估可持续做,做不好的话就要下台。这是为给弱势小农取得规模优势、抗衡工商资本、实现社会公平而建立的促进小农市场化、规模化的专门的特殊的农民合作组织的一套制度框架,有多级体系,但主要以乡镇为基础。设立这类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小农生产和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所以他们必须为小农提供综合服务。这类组织一般设在乡镇,被统称为“综合农协”。


4.突围需要创新特别是组织创新的实践

我们从中国多年的合作社实践中发现,东亚农协的某些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东亚农协是政府支持的生产、供销、信用一体化的以服务为本的农民合作体系,一定意义上,相当于小农生产、消费、信用、农产品销售的专营服务代理商,只不过这个代理商是受农民控制的,代理费用的标准是农民通过农协组织制订的。东亚国家和区域实行土地私有制,不仅农协,村庄都不能经手土地交易,土地只能由市场经营。政府为了保护小农,就以苛刻和有时限的政策限制土地的自由买卖。而中国由于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农民自治权乃至以土地为本的集体合作社都具有法律和法理依据,当比东亚地区具有更大的合作发展空间。只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巨大的优势,骑马找马,骑驴找马,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已。


再者,中国的体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村集体、镇联合会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村集体组织作为党和村民之间的中间结构,是中国乡村基层组织的必要和必然的基础结构。那么,振兴中国乡村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基础结构,一定离不开村集体组织和村党支部组织。我国农村的制度基础不仅与东亚农协的法理和做法有冲突,与中国现行的法律和做法也有一定的不协调之处。

正因为无法在现行法律和做法上找到支撑,在创新的初始阶段,我们还可能凭借试试看的勇气往前冲几步,但是当创新需要以制度的方式稳定和稳固时,问题就砸过来了。经棚镇联合会成立时由于不符合现有的制度框架,被要求另外注册成一个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社。镇联合会通过注册这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联合会并举,保护了联合会在经营中的合法性。这也是现行政策中尚可找到的弹性的迂回变通办法。起码,这样做会比另一省市地的某个乡镇同类性质的发展协会被上级一纸命令取消要好得多。


庆幸的是,经棚镇联合会已经站住了脚,他们以全镇农户和村集体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与农户和村集体联合成为一个农业生产方面的共同体,又以不断深化的多方位、多角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走向集生产、消费和多种服务提供为一体的更为坚实的镇村共同体。无论在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政策改革还是村服务站盈余制度分配上,他们都坚持把小农户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自己的经营能力和公益理念节本增收并将收益的主要部分交给农民和集体。这种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做带动、以乡镇组织带活和培育村级集体、促进农民共富和乡城共融的路子,获得了高边际效用,也让政府对他们刮目相看。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居间位势,在形成平衡可持续的乡村基层组织治理结构方面发挥协同政府的作用。


总之,经棚镇联合会的作为已经超出人们对现有合作组织的一般认识,就其覆盖全体农户、服务全体农户、为农民争得利益分成、实现差异化的规模效益等诸多特点,就可窥见其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的集体化本性。可以说,这类组织既是一个多元化的生产组织,也必然是一个超越于短期经济利益的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内核的组织。在其之上构架的集体组织框架,所搭载的功能显然超出一般合作社的范围。这种新的构架很有可能会为未来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治理制度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经棚镇联合会的组织框架还在发展中,并未完全定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为应对政府相关部门对联合会合法性的质疑而设立的镇级畜牧业联合社如能成功运作起来,可能会给经棚镇农牧混合区的畜牧业开拓出新天地。这些探索对于不同地域乡村振兴战略更为有效的实施可能会带来新的启发意义。


经棚镇联合会做法在其它地方还很少见,不过它确实有真实的效果,而且其做法和效果都是由组织构建带来的。这给我们带来如下启迪:总体上,中国乡村扶助弱势小农走向规模化很可能需要延续几十年,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其间特别需要的,就是居间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大部门之间的组织。它的权力一方面来自弱势群体的严格授权,一方面来自党和政府乃至法律的授权。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总得有个抓手。而像经棚镇这样从抓组织构建入手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建设似乎要比直接抓产业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关键是,这样的组织要能代表弱势群体的公共利益,其运作资源最好能够来自多方,最好不要过于依赖任何一方。其运作成本应主要依靠市场经营能力运作资源而获得,不应过分追求市场增益,而要将为小农户和村集体实现有限而真实的共富利益视为最高目标。这个组织机构的团队成员应该具有这样的品格:以严格的制度管理杜绝自利,在大量的、细碎的、短线的、可见的、渐进的服务过程中,为村民和村集体挣得哪怕蝇头小利也觉得骄傲和自豪。


当下的中国,面临百年未有、内外交困的复杂挑战和在艰难险阻中重生的希望,乡村振兴领域要根据国家所处的大势判定是取攻势、守势还是攻守齐备。起码,从节本增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城乡消费市场一体化和扩大提升农村消费,以及在用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民工返乡就业等诸多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是重要助力。经棚镇联合会在这些方面的探路是大有价值的。


若党委政府能对其现有成效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加大力度放胆试验,使其已有功能持续放大,隐含的问题进一步析出和显现,那么,作为“这一个”的探路典型,为乡村振兴提出更有价值的思路乃至整套方案就未来可期了。


杨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

综合农协研究组负责人


刘建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领导小组成员

仝志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领导小组成员


排版:丘雪


 推荐阅读


1.专栏|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2.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四期成功举办

3.徐祥临|“经棚探路”点评01: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镇域农民综合合作社体系初探

4.杨团|“经棚探路”点评02:经棚镇联合会——乡镇范围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新型主体

5.王曙光|“经棚探路”点评03:探索新时代系统解决小农经济发展困境的方案——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案例的启示与思考

6.江宇|“经棚探路”点评04:“三新”思想下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变革的思考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

如需转载此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