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经棚探路”02建镇村一体网络 专职团队走村串户做服务——经棚镇联合会基层组织建设部为农服务故事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论坛。(点击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本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四期“经棚探路”为主题,共发布六篇文章。


第四期:经棚探路

第一篇  

党建引领,服务为本,镇域联合会促推农民组织化

第二篇

建镇村一体网络 专职团队走村串户做服务

——经棚镇联合会基层组织建设部为农服务故事  

第三篇 

动员村民心向集体 依托镇联合会壮大集体经济

——经棚镇常善村故事

第四篇 

村民眼中的村集体和镇联合会—— 张国明的故事

第五篇

 问答选编

第六篇 

服务带动、综合施策,破解小农发展困境

——镇域农民主体性合作组织框架探索


“经棚探路” 第二篇


建镇村一体网络 专职团队走村串户做服务

——经棚镇联合会基层组织建设部为农服务故事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


【摘要】:经棚镇联合会基层组织建设部的职责是给村庄、村民小组、农户做生产和供销服务。其中生产服务包括土地代耕代收、土地托管、土地流转搭桥,主要是组织农机手做耕种收的机械化服务,同时通过服务补贴的公平分配,让村集体、农机手和小农户共同参与;供销合作主要是通过服务站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与联合会的超市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对接,完成生产资料、大宗团购商品还有生活用品供应。在服务过程中,他们突出小农户为主体,不仅在农业政策性补贴的分配方面向小农户倾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补贴方面形成了工作创新,并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而且在供销方面也在每个村庄建立综合服务站,着眼于小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供给和农产品销售,为小农户服务。


【关键词】:联合会基层组织建设部  生产服务  供销服务


蒋秋月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四期“经棚探路”(2021年9月26日)上讲演


一、故事


我叫蒋秋月,现在是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基层组织部的负责人。我从 2018 年农禾之家于我们经棚镇启动百乡工程的第一个阶段就被招聘到了联合会,算是联合会最早的一个员工,也是我们联合会在本地招聘的第一名本地人才。青年工作队是由三名成都的研究生和我们本地的我和其他两名大学生组成的。一年后成都的大学生回去了,而我们三个人一直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们都成为了联合会主要部门的负责人。可以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也成长了很多。我们共同见证了联合会的各种艰难,也见证了它的发展壮大。


(一)联合会的发展脉络和服务项目


2018年在青年工作队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在经棚镇政府提供的一间办公室开始了我们全镇的土地规模的一个调研。当时我们对全镇的土地情况的种植规模、种植作物以及机手的工作情况和全镇所有的机械利用率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通过那一年的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全镇的土地耕作情况。


2019年4月,联合会的业务平台逐步开始完善,全面系统地开展各项的惠农业务,又招聘了更多的返乡大学生进来,青年工作队加入到联合会的总干事团队,我们也搬到了基层供销社免费提供的新的办公场所,总面积近1700多平米。


(二)基层建设部情况介绍


目前我负责的是基层组织建设部。我们这个团队一共12人,平均年龄30岁,学历基本大专以上,大部分人是返乡大学生。我们的工作强度在联合会里是最大的,可是我们的人员流动并不大。其实我们的工资不高,可大家都干劲十足。为什么呢?首先,大家是有情怀的,很多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两个员工就是我们所服务的村组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们看见农村的现状,老龄化很严重,我们帮助了这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内心还是比较自豪的。其次,联合会搭建的平台不仅给农户服务,也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机会。以我为例,初建我就一直在这里,我已经收获了很多,包括农户的信任,平台因坚持诚信得到农民和村集体的认可,还有个人的成长等等。每个新鲜事物出现的时候大家的认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很幸运参与了这个过程,也特别有成就感。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联合会越来越好。其实,联合会才建立3年,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在快速发展的上升期,未来我们的团队都看好这个平台,希望它可持续发展。


我们基层组织建设部门的职责是给村庄、村民小组、农户做生产和供销服务,每天的工作就是进村、下组、入户,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


经棚镇全镇有 147 个村民小组,我们每个小组基本上跑了十余次,这三年累积下来,不下一千次,真的可以说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要服务就要了解和掌握各个村组甚至每个农户的需求信息,要和村组农户及时沟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部门也由最开始的两个人增加到十几个人,这就是我们基层组织部的现状。比如走访入户、签订服务协议就是我们其中的一项工作内容。我们为农户做社会化的生产服务,是通过村委会和每家每户签订具体协议的,每年都要签订3000多份合同,这些都是我们去实现的。


(三)生产、供销两项服务


我们做服务主要是生产和供销的两大项服务。

生产服务主要是组织农机手做耕种收的机械化服务,同时通过服务补贴的公平分配,让村集体、农机手和小农户共同参与,都为提升生产服务质量做自己的那一份贡献。供销合作主要是通过服务站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与联合会的超市对接,完成生产资料、大宗团购商品还有生活用品供应。


[图1 生产资料配送到家]


[图2 生活用品站点配送]


1.联合会做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特点

我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全镇的土地情况和现有带动农机保有量状况。经棚镇目前可耕作的土地13万亩,全镇农户拥有的机械情况370多台套,平均算一下每台机械可耕作的土地只有300多亩,农机的总动力是过剩的,而且机械分布得不均匀,机械利用率非常低,而不少村子却还得外找机械。所以是过剩与不足同时并存。基于这样的现状,联合会申请政府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时,既要考虑如何组织好农机手,配置好农机动力作业,又要考虑如何将政府的补贴发放得更合理更公平,让大家都乐意做好自己那份工作。


按照要求,政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一般用于服务主体方购置机械、建筑厂房等等扩大生产的。而其他专业合作社或者公司申请成功的项目往往没有用于这些方面,除了给农机手一些,剩下的就放在自己腰包里了。但是联合会不是这样做的。我们是农机社会化生产的组织者,是公益机构,有自己的场地,有超市,联合会员工的工资不从这里赚取。所以我们希望把补贴要给最需要的人。农机手需要一些,还有就是小农户,以及做农业社化服务项目和我们配合最密切的村集体。所以,我们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和其他地方就所有不同。我们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统一组织和调配全镇的农机服务动力和人员,为农户提供大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全托管服务。联合会整合了全镇范围内的308名农机手、370余套农用机械,成立了“联合会机耕大队”,为域内农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作业服务。联合会与农机手签定协议,双方是组织协作关系,而不是联合会雇佣机手。我们基层组织建设部的具体工作,一个是和农机手签协议,保证他们听从调配,一个是和接受服务的农牧户核对生产信息,签合同,保证托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农机的工作在生产服务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耕种收全程都要管,所以就要和农户签订一揽子的合同。


[图3 联合会机收队为农户收小麦--永胜村]


我们的调配工作就是实现农户这个需求方和农机手这个供给方的无缝对接,争取不漏一块地,不漏一户人。在分散的村庄开展集中的农机作业服务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永胜村三窝铺组的一个农机手,自家拥有两台70马力的农机具,一台深翻,一台播种,原来就是给自家翻耕播种的同时给亲朋好友帮忙,收取服务费的价格不等,服务的群体也相对有限,农忙季节也不是都能出满工。2020年他加入了联合会机耕大队和农机手群,与联合会签定了服务协议,他的服务范围扩到整个经棚镇,出工多了,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机耕手开展技术培训会议50余次,通过技术培训让各类服务主体能够熟练掌握农机操作技巧和安全常识。


第二个特点就是农业政策性补贴的分配突出小农户这个服务主体。在经棚镇,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的大部分补给了我们的服务对象:农牧户。村集体,联合会各占补贴的15%,其余70%都补贴给农户。特别要说明的是,联合会的补贴是用于支付下乡的汽油费等直接成本。


补给小农户和村集体,直接地提高了农牧户参与大田全程托管的积极性,也给村集体有增收,也更加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经棚镇联合会的这种做法,为农户的利益发声,体现联合社姓农、为农、务农的属性,也得到了克旗农牧局的肯定。2020年旗农牧局的补贴方案就有了些变动,开始把小农户列为服务的主体,并且在全旗推开了我们的这种补贴方式,只是在补贴比例上比我们小些,但是我们也觉得为小农户着想,就是一次质的飞跃了。


[图4 给农户发放社会化服务补贴]


其实,这种做法是我们联合会的一种工作创新。这个创新还是经历了一些波折。开始是联合会理事长曹国利拿着人民网刊登的一篇文章,是说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象要突出小农户,他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找了旗里、市里,反反复复走了好几趟,向有关部门讲清我们经棚镇的农业机械动力总数已经远远超过了耕作服务的需要,才最终将2019年的425万元的补贴资金全部补到了小农户手里。我们的做法也因此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在2020年,把我们联合会列入社会化服务全国24家典型案例之中。

[图5 全国24个典型案例之一]


这种补贴方式也经过几次调整。2019年算是我们补贴分配的实验阶段,2020年我们对这个方案做了调整,农户还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不过,农机手也应该享受一定的补贴。尽管他们参加农机统筹,的确服务面积扩大,相比之前挣得也多,不过,他们也是农户,只是自家拥有机械,种的地也相对多,算大农户,多劳多得,可以享受一定的补贴。2020年为了让村集体增加收入,每个村按照每亩4元的标准将补贴发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镇12个行政村提取了50多万元补贴。常善村土地较多,在2020年仅仅农业社会化服务这一项,集体增收8万多元。


截至目前,通过从村组层次组织小农户,联合会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已经覆盖了全镇的所有村庄。到今年8月,这三年来,联合会为5600余户农户代耕代收农作物32.4万亩,调节劳动力7200人次。这里包括调动机手,也包括空闲时把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劳动互助小组,为村里的产业园区的建设服务。经过联合会统一调配人力物力的服务,让农户的亩均种植成本节支45元,机耕队的统一作业降低了市场服务价格,亩均减少投入20元,综合成本亩均降低65元,综合收益亩均增加90元。90元当中,社会化服务补贴亩均25元,联合会服务的农牧户户均增收3800元。三年累计社会化服务补贴已有1000余万元,其中两年的社会化服务补贴700多万元已经发放到农户手中,今年的申报也已将近尾声。今年年底的300多万元也将发放给小农户。


2.生产服务

在生产服务上,联合会大约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土地的代耕代收。比说你家自己有劳动力,还有土地,那我们派出农机手给你服务就行了。


第二种是土地托管。有一些农户家里主要劳动力到城里打工,或者有的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一些贫困户也没有经营能力,这些农户你把你的土地也交给联合会去托管,机械种子肥料都是联合会提供,到秋季有了收成后,再扣除服务费,收下粮食就交给农户。如果农户不想存粮,联合会再帮你卖掉,把钱给你。


土地托管中还有一种,是以村集体为对象,实现集中连片种植的土地托管。联合会在旗林草局争取到了集中种植的项目,为常善村集中连片了5000亩的青储玉米,由联合会实现从新品种到耕种收的全程托管。大大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实现了增产增收。以往的青储玉米亩产也就4吨左右,联合会托管以后每亩产量达6吨左右,为村集体和农户都增加了收入。


第三种是为土地流转搭桥。联合会下面有很多合作社,还有一些机耕手大户,他们的农业生产功能很强,有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种植的能力。但是由于原来的土地租金低,或者不同村庄之间相互的信任差,不容易流转土地。联合会就可以运用与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强信任关系,促成你们达到目标,实现土地流转。


正是因为我们天天下村里做扎实的工作,与村委会干部、小组干部和众多的农户都能很好地沟通对接,也非常了解村组和农户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需求,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满足农民的需要,所以村委和农户都和我们关系很好。我们不但完成了自己部门的工作,也为联合会的其它业务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这就能促进整个联合会的各类业务高效率专业化运行。


3.供销服务

再给大家说一下供销合作,供销服务不是光有我们部门的员工就行的事情,还必须有基础条件、有设施设备和产品。联合会最初建立的新农联合作超市,还有在村庄建立的村级综合服务站,就是我们做好供销服务的两大基础设施。


新农联合作超市是2019年5月建成的,它的前身就是18年我们青年工作队时期做的鲜蔬调配中心。那时我们为满足农户的需求,收农户种的以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集中摆摊售卖给县镇的市民。我们慢慢发现城乡对供销的需求是双向的,农户也需要生活用品供应。随着联合会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多,2019年我们建成了新农联合作超市,进了大量生活消费品,不但卖给市民,也可以通过我们的下乡活动到各村带给农民;而农民的农副产品也就可以由我们从农村带回来,放到超市上去卖。现在我们的超市集中应该是 1500 多平米,三分之二的场地是生活消费品,三分之一的场地是农副产品。就这样,不管消费品下行还是农产品上行,都要通过我们部门,我们也成了连接城乡供销的绿色通道。我们要求每个委托我们卖自己的农副产品的农户都要提供完整的信息,包括你所在村组,身份证、电话等等,这样可以保证所售出的产品是可以溯源的。



[图6 超市农产品区]


第二个方面就是村级服务站,是村里提供的场所,,联合会用申请来的国家改革试验区的资金配置了设备和车辆,有了这些资源资产联合会的服务就有了根基。村级综合服务站就是联合会和村里连接的供销站。站长就是各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农户可以到站上买东西,也可以微信下单,由送货员给送到家里。


[图7 联丰村服务站]


送货员一开始是村里两委班子里的人担任,或聘任村民。但是村委兼职工作量太大,本村村民嫌收入少、留不住。最后我们的办法是找村防疫员兼任。大多数防疫员都是本村村民,要完成政府对养殖农户的防疫工作,对村中各家农户都熟悉,但防疫工作量不饱和,拿到的补贴是财政每年10000元,一个月800元。现在搭载上我们综合服务站送货到户的工作,每天工作量就饱和了,可以做到防疫工作和送货工作两不误,联合会还能给他们每月补上1000元的收入。这样做,达到农户、送货员、村集体和联合会的多方满意,服务站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在利润分配上,我们有一个所有参与方都获利的方案,这是我们镇前任书记李旭东和联合会理事长曹国利和大家共同商议得出的。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做介绍,一会儿刘总干事在总结的时候会具体介绍。


除了消费品下行之外,农产品上行也是我们部门的重要职责。联合会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实现大宗农资的团购,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等,发挥了统购统销的效益,直接给小农户节省了开支。我刚才说的大田种植亩均节支45元就是这么来的。还有就是村集体和农户自产的农副产品上行,自2019年以来,农户以及村集体办的园区的农产品,通过联合会上行销售有1500余吨,累计为农户增收50余万元。这些农副产品也是联合社组织货源和营销通路实现销售的。当然,也有小宗的农副产品通过我们的超市出售的。



[图8 农户产品在新农联超市销售]


总之,村庄的网格化管理加上综合服务站,让我们能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还有信用情况,联合会能耳聪目明,把为农服务落到实处,网格化管理加上综合服务站是最基本的制度。


当然,联合会还有我们基层组织建设部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挑战。下一步我们也想通过平台的托管服务,把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培养成农村职业经理人,为我们全镇的全产业链的打造,为农民的共同富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欢迎大家有机会到克什克腾旗时走访参观一下我们的联合会。

蒋秋月口述 梁晨整理


二、讨论



现阶段,除了国家基层政权在行政上给农民以组织之外,农民还需要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组织,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位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经棚镇联合会通过给村庄、村民小组、农户提供生产和供销服务,将基层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完成生产和销售环节,不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入,还提升了基层的组织和信任,形成了打破村庄边界的全镇范围的生产销售共同体。在共同体建立的过程中,突出小农户为服务主体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1.突出小农户为服务主体是共同富裕的要求,也为组织信任打下了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往往被称为“三农”问题而放在一起讨论。三者之间的确存在很多一致性,但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展速度很快,2000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25亿千瓦,2019年则达到10.27亿千瓦,增长近2倍;农业大型机械数量从2000年的97.4547万台增加到2019年的443.8619万台,增长了4.5倍;与此同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3.6042亿人减少到1.9445亿人,净减少1.6597亿人,这说明过去20年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明显,农业从业人员明显减少,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二三产业吸纳的农村从业人数则净增了889万,即从2000年为1.289亿增加到2019年的1.377亿[1]

[1]以上数据都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这说明在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却大量进城,特别是青壮年进城而引发的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进程并不同步,三者的政策需求也并不完全一致,农业政策有可能并未惠及所有农户。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一直以补贴大农业为主,小农户的生产方式被认为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社会化补贴也以补贴农机手为主,其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但是,广大小农户作为农民的主体,不仅人数中多,在市场中也更加脆弱,更需要政策扶持。


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在深入农民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点,为了体现联合会服务农户的属性,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特别对小农户有所倾斜。他们从2019年开始寻求突破和转变,在2020年对农业社会化补贴的分配方案做出调整,70%补贴给到农户,村集体和联合会各占补贴的15%。这个做法从农户的利益出发,对农民和村集体增收作出很大贡献,也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被列入2020年社会化服务全国24家典型案例之中。


除了补贴倾斜之外,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还在生产和销售服务过程中体现了突出小农户为主体地位。对于广大小农户来说,他们对生产和销售的需求比较琐碎,利益诉求也比较分散,因此在市场中处于弱势,或因为无利可图而被商业团体忽略,或因为个体力量弱小而被商业团体侵占利益。而联合会在生产和销售服务中都有专门为小农户考虑,有面向小农户的专门设置。无论是土地代耕代收,还是农产品上行,或是消费品下行,都不单纯以利益为导向,而是精准切入小农户的切实需求,帮助他们提升收入,节省开支,对应一家一户的需求,用网格化管理和综合服务站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务,必要时挨家挨户,满足每一家农户的真正需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作为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小农户收入的提升、生产和销售服务需求的满足,是寻求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被忽略的,可以说服务小农户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联合会在以扎实又专业的姿态面向小农户,服务小农户,为农民的共同富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同时,补给和服务小农户和村集体,直接撬动了农牧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以及对组织的信任,这份信任是组织化的基础。


2.信任基础上的农户组织化:全镇范围生产销售合作共同体的建立


服务于民,让利于民,让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得到了广大农户和村集体的信任。这份信任让农民乐于参与到联合会的工作中来,乐于与联合会合作,是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的基础。有针对社会组织的研究表明,个人(或者说服务对象)比较容易对代表组织直接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产生个体信任,而相对较难对一个社会组织产生制度信任。而在这里,经棚镇农民联合会通过在财务制度上“所产生的利润分红必须返还成员”的规定和社会化补贴向小农户倾斜的做法,以及在生产和销售服务中对小农户需求的照顾,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任,这种信任造就了联合会内部农户之间合作的可能,为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全镇农户成为生产销售合作共同体。


首先,在生产方面实现了闲置资源的配置。联合会整合了全镇范围内的308名农机手、370余套农用机械,成立了“联合会机耕大队”,为域内农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作业服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双方是组织协作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虽然在社会化服务补贴时向小农户倾斜,但农机手从中也有不菲的收入,而且他们大部分种的地比较多,拿到的补贴也不少。这让农机手愿意参与到组织中来,而农机手的组织化能让农机手在分散的村庄开展集中的农机作业服务,需求和供给之间有效对接,群众的需求得到满足,服务成本下降,农机手的收入也得到提升。看似简单的对接服务背后的机制并不简单,现实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造成信任缺失,组织化难以进行,从而导致小农户和农机手“双输”的局面。而联合会建立在组织信任基础上的组织化,让成员之间合作成为可能,全镇农户与农机手之间形成了生产合作共同体。


其次,在销售服务方面,联合会打通上下游,建立了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循环。一方面,村级综合服务站的机构设置作为能服务到每个农户的基础设置,受到农户,尤其是年老体弱出行不便的农户的广泛好评,不仅节省了成本、提升了收入,还能够。在机构设置上,整合人力资源,村防疫员担任送货员的方式提升了工作效率;在利润分配上,所有参与方都能够从中获利,真正做到了各方满意。另一方面,设立新农联合作超市,形成城乡双向流动,对打通城乡之间的交流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尤其是,联合会要求委托农户提供完整的自身信息,以保证所售出的产品能够被溯源。这种做法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建立了销售的规则,提升了对农户的要求,帮助他们适应越来越精细化的外部市场,对小农户应对外部高端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就这样,联合会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上对农户的组织化,形成了全镇范围成员之间的共同体。


共同体首先需要有共同的利益,可以说共同的利益是一个共同体构成的核心要素。人们聚在一起是因为有相互的需求,比如安全需求,生产互助需求,生活交际需求等等;而基于社会分工形成的相互依赖建立在对自身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但是也需要公共利益在其中进行调节以化解自身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共同的利益将人们连接在一起。具体来说,首先是组织与成员利益的一致。联合会不以盈利为目的,从成员农户利益为核心导向,与成员的利益是一致的;其次,在联合会的组织协调之下,不同身份的成员(比如农户和农机手)之间的利益也得到了协调,实现了利益最大的双赢。


第二,共同体还需要有共同的认同和情感。共同体有情感的含义,人民生活在一起,互相交往,遵循同样的人情世故、乡土伦理和道德规范,受到同样文化规制的约束。联合会通过扎实的作风和让利于民、服务于民的做法赢得了成员的信任和认同,而成员之间通过对组织的信任建立合作,在合作之中相互了解,产生信任和情感。


这种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认同、情感基础上的共同体打破了村庄的边界,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了有机的合作。小农户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组织起来,让分散的小农户形成合力,在市场中更有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梁晨执笔

排版:丘雪


 推荐阅读


1.专栏|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2.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四期成功举办

3.徐祥临|“经棚探路”点评01: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镇域农民综合合作社体系初探

4.杨团|“经棚探路”点评02:经棚镇联合会——乡镇范围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新型主体

5.王曙光|“经棚探路”点评03:探索新时代系统解决小农经济发展困境的方案——经棚镇农业发展联合会案例的启示与思考

6.江宇|“经棚探路”点评04:“三新”思想下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变革的思考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

如需转载此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