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仪陇做法”03组织起来 养牛技术加理财推动产业兴旺——仪陇县家庭农场故事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论坛。(点击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本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五期“仪陇做法”为主题,共发布六篇文章。


本专栏其他文章请看推荐阅读。


第五期:仪陇做法

第一篇  

乡村振兴组织创新: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经验

第二篇

信用合作到产业合作 培育村社主体能力——仪陇县观音庵合作社故事

第三篇 

组织起来 养牛技术加理财推动产业兴旺——仪陇县家庭农场故事

第四篇 

托管平台赋能合作社,组建县联社促推产业发展——仪陇协会农村发展部为农服务故事

第五篇

 “仪陇做法”问答选编

第六篇 

仪陇做法:教育与陪伴,持续赋能乡村农民合作组织


“仪陇做法” 第三篇


组织起来 养牛技术加理财推动产业兴旺——仪陇县家庭农场故事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

综合农协研究组


【摘要】农民家庭在城乡之间安排家庭生计,但农民工返乡创业难。特别从事养殖业技术门槛高,不容易跨越。在仪陇,却在当地协会的支持下,从无到有发展出来了养牛产业,培育了一大批专业肉牛繁育的专业家庭农场。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在原有农民组织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了转型,为返乡从事养殖的家庭提供技术、资金、购销等系统服务。产业发展和金融供给又相互促进,从而为返乡农民回乡扎根,推动当地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返乡创业  养牛  家庭农场  技术服务 理财


袁兆民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五期“仪陇做法”(2021年10月24日)上讲演


一、故事


(一)我是怎么返乡创业的


我是返乡农民工袁兆明,家住仪陇龙桥乡关门石村,家里有5口人,我和我老婆,老妈,两个儿子。我17岁外出打工。2008年那年我34岁,带着小孩从江西回到老家,正好赶到我们老家的地震,就是汶川地震。当时那个场面是非常惨的,看得很心痛的。我看到我老妈老了,小孩也要上学了,我再出门打工,这个家就没人管了。要是在家里创业,又照看了老人又带了小孩。所以我就留在家里面了。刚开始时我经营了一台货运车,然后建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夫妻两个干得非常红火。到2012年,市场上的建筑偏少了,货运车辆的经营不是很好了,我卖掉了货运车,投资了养牛产业。当时,我们村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像我这种30多岁的人,很少留在老家的。


(二)为什么选择养牛行业


养农并不是我们仪陇的传统农业,我们这里的传统是种玉米、水稻。当时我们县养牛只有两三家有规模性的养殖场,而且主要是养耕牛。要说我为什么选择养牛?一是我干过养猪业,以前就是自己在江苏建了棚子养猪的。所以我对畜牧业有点经验。二是养牛我是有条件的。我们仪陇土地撂荒太多了。牛是个反刍动物,必须要吃草。我可以用撂荒的土地来种草,草来喂牛,牛粪来养草,这是田种草、草喂牛、粪肥田的循环。我觉得很理想。三是养牛的风险比养猪的风险要偏小一点,只是投资的成本偏高些。所以我选择了养牛。


(三)学养牛技术,从亏损到营利


我是从2012年开始养牛的,当时我也不认识高主席,也没有一个什么组织性的养牛,就只有我们两家人搭着棚子养上四、五十头耕牛。耕牛其实是长不大的。喂10年也只能长个5、6百斤,是没有效益的。那个时候我不懂得这些。而且我也没有饲养技术,导致牛气胀生病,加上长期的长途运输有应激反应,伤亡得太严重了,那一年就死了有20多头。那个时候我们买牛难、卖牛难,繁育更加难,前三年我年年亏损,亏了好几十万,死了好几十头牛。


我以前也为养肥牛好,买回来很多,但是因为后面我想自养还是母牛风险比较小,就开始养母牛。但是四五十头母牛养到了一年,只产了10来个小牛。那时很惨的,可以说山穷水尽,差不多快要破产了。正想放弃养牛业,再出去打工,最困难的时候,我赶上了乡村发展协会高主席的帮助。2015年,高主席专门带我们养牛户去全国最有名的云南去学习养牛。学习回来后,协会又开始接香港小母牛项目,项目给我们养牛户发补贴,一头母牛补贴6千元。我们养牛户去云南贵州买了高繁母牛回来。可是买回来后两年,还是没有效益,年年赔钱,怎么办呢?我真的是很头痛了,这个产业我怎么能走得下去?在这个时候我们有了好心人的帮助。


当时协会引进了母牛配种繁育技术,我遇上了国家级的配种员,也就是我的师傅。他来自安徽,专门从事母牛人工配种技术。他来到我的养牛场,全场一检查,我说这有个母牛还有一个月就要下崽了。他用手指做肠查,一摸告诉我没有。我问这可怎么办呢?他当时就跟我讲,我六十多岁了,也干不动了,你那么年轻,赶紧跟我配种繁育技术吧。就这样,我跟着师傅,坚持学习繁育技术和育肥牛的饲养技术,科学性的配方配料等等。学会了科学性的繁育技术配种,不仅让我家的每一头母牛每年都能产一个小牛,还帮助了我们周边的养牛户。

掌握了技术,我家养牛的效益也上去了。我现在养了50头牛。一头母牛产一头小牛。一头小牛要卖到1万多元,一头母牛一年吃草的开支大概是3000来块钱,所以,总算下来一头母牛一年可以给我挣7千到8千块钱。我是真正走上盈利的路。


现在我和我老婆两个人养牛,我只算半个工,因为还有一半时间要给大家做技术服务。我每天早上在家养喂牛,吃个午饭过后了就出去,做技术服务工作,给牛配种、看病、接生等等。现在,我那个片区的100多户养牛户的母牛防疫、接生、饲养管理的技术,疫情与病情的治疗都是由我负责的。所以每天忙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有时到11点多12点。家庭农场养牛的活基本上是我老婆在干。最忙的时候要雇工,雇工主要集中在大量砍收草的时候。但我不会长期雇工,长期雇工的话用不起,开支太大。全年算下来雇短工大约有六、七十个工日。


有了技术,我们县的养牛业就发展得快了。2012年连我在内,仪陇才有两户养牛户,现在已经有1千多养牛户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我们联合社分片包干,给他们提供服务。


(四)学家庭理财技术,增强创业能力


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的事,是协会教给我学会家庭理财规划。自2016年开始,我参加了协会每个月的集中学习培训,学金融理财。协会教我记账,做养牛的商业计划书还有每月的现金流量表。


在协会的帮助下,我学会了算账。过去只顾投资,盈亏细账不会算,亏大了才知道。在18年做商业计划书的时候,协会帮我算了一笔账,说我在2017年12月卖牛21头,获得收入18万元,但是还欠帐16万元,其中有从协会借的第一笔借款7万元。而协会考察了我的所有情况,帮我填写了现金流量表以后,让我明白我可以通过销售增加我的还款能力,但是一定要给家庭开支留足够的资金,要计划用钱,周转资金,不能让资金链断掉了。所以我不能只是喂很多母牛,一定要卖小牛,用卖小牛的这些钱供母牛,这样才能让养牛业继续下去。是协会让我懂得了,养牛产业一定要做金融规划,这个太重要了。


(五)我们自己的养牛联合社


我现在是仪陇县群联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副理事长。我们这个联合社是养牛农户办的家庭农场、还有协会支持的村级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的。共有12家合作社和90多家养牛户的家庭农场。联合社的入股,合作社是根据大小,有的投6000,有的投4000,合作社里的养牛小户,每一家还投资了100块钱。养牛家庭农场是按照协会定的标准,按照养牛的头数定你投股的钱数。养10头、20头、30头的,就分别投1000、2000、3000块钱。就这样,大家集资了60万元,这就是联合社的注册资金。这60万的资金拿来放饲料的应急款,这些小额放款的一点利息就是我们联合社的盈利,年底按股分红。由于我们服务部刚成立一年多点,前期还在摸索,短期贷款现在也还没有做。最近开始共同采购饲料,还没有达到分红的程度。


(六)为农户做技术服务


在协会的支持下,我们建起了一个自己的母牛繁育技术队伍,得到了我师傅还有西南农大专家教授的支持和帮助。这支队伍每个月集中培训一次,不光是提升技术,也按照规则检查执行情况,进行诚信守规教育。所以我们大家各方面头提高得很快。这时期养牛产业也起来了,每个村每个乡都有养牛户了。这就出现麻烦了。卖假药的,卖假饲料的七七八八的全部都出来了,乱套了。怎么办呢?最早和我们一起养牛的大户就出招了,跟我讲,老袁你这个人做事很诚实的,你要去跟高主席反映了,赶紧要成立一个联合队伍,要从饲料兽药技术服务这一块全程跟踪。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成立县的联合社的一个原因,只有组织起来,有规矩,能管理,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我们县联合社成立了保育配种技术服务,我还担任了县养牛联合社的保育配种技术服务部副部长。技术服务部有13个技术人员,负责给牛配种繁育,也做肥牛的饲养,还有疾病控制等等。技术服务队的队员都是30多岁或者20多岁的年轻人。养牛户里20来岁的占到10%,30多岁的占40% -50%,剩下就大多数是60来岁、70来岁的。因为养牛放牛也不是很累,一家一户养一头两头牛也行,所以六十多、七十多岁养牛也很正常。


我们的技术传授没有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因为我之前学技术的学费都是协会出的,所以任何人只要想学,我都免费教他们。发展养牛产业,要大家共同参与。我是抱着感恩的心,走家串户教给大家技术。


技术服务按片区划分。全县分成4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七八十个养牛户。我在的福田区150多户养牛户,分别在4个片区参加学习活动。在一个片儿讨论了过后,再集中起来又在一起讨论。学习活动定期的每个月一次,中间还有很多经常性的活动,


我们用微信群把养牛的大户小户都给组织起来,经常通电话和视频,在微信上开会。这其实就是互助性的活动。我们有个养牛户代表大会,8-10家的养牛户推选一个代表,90多家养牛户推了12家代表,我就是其中之一。这90家里推选了12位代表,像我这样养牛时间长一点的,还有前期走的比较顺一点的,大家比较信任的都会选上。这12个代表也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也跟我一样,为周边的农户做技术指导。


我们的互助活动是得到联合社资金支持的。联合社的资金来自公益机构的赞助,像小母牛项目、施永青基金会,还有好几家爱心人士的帮助。这些资金支持我们做一对一的帮助。还有大家在一起学习时的生活费开支,车费等等。


对于新养牛的户,我们的辅导是一对一的。由于就近服务,每天跑很多家,真的是走家串户。很多农户也会主动找我。我慢慢的也会带徒弟了。


这种服务是全方位的。首先是给他做养牛的整个规划,饲养的选址,就是说是喂母牛还是说喂公牛,喂母牛如何饲养,如何管理,如何花钱,公牛也是这样的,而且在技术上要长期跟踪服务。


我们还要去云南贵州这些地方买高频繁代母牛给需要的农户。小农户自己上市场难,我们就组织起来,小农户的母牛下小牛以市场价格卖给大户育肥,公平交易,不让小农户吃亏。无论买牛还是卖牛还有买饲料都是有组织的,这样才能保障品质,价格也合理。在没有县联合社的时候,是协会组织我们一起买一起卖,有了联合社,现在就是联合社在组织了。


(七)技术服务部的运作方式


我们技术服务部是市场化经营方式。不过,我们的服务是有规矩的,定了条约的。凡是技术服务部的配种人员,每个人要交2000块钱的保证金,你出去给农户家的牛配种,配上了,你才有钱收。收费标准是统一的,200元是配种费,另外就是要加油钱加冻精。如果有小农户打电话举报,某某人你没有把我的牛配起来,不来给我服务,我们就会再派人去服务,还要从你2000块钱的保证金里面扣掉你的200元。就是说,我们技术服务部不发工资,而是让你按照规矩自己去干。你技术好、服务好,给农户家的牛配好了种,你就可以挣到钱。总之,我们要确保农户的母牛能怀上小牛,针对农户的需要做好母牛保健保育接生一条龙的服务。


为了提高我们技术服务部的人的技术,协会每个月请重庆的西南农大那些技术专家给我们的支持,做培训,提升技术,还带我们去现场练兵。


我们技术服务部,这几年经过我师傅的指点,还有西南农大繁育专家和成都中牧的这些专家的指点下,我们这一批13个人,现在是分散在整个仪陇的各个乡镇,现在的繁育技术比前几年没有学到这个技术的时候的确好了很多,好了九成以上。以前我们50个牛一年产十来个,现在50个牛,最低要铲到四十七八个小牛啊,也有淘汰的,这种几率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在10%到20%左右的淘汰率。确实,协会给帮我们提升技术水平最重要的保障。


现在养牛产业在仪陇县的形势很好。仪陇的母牛养的多,光靠这13个技术人员是干不完的,所以,现在凡是加入了我们联合社的,养母牛的,上二三十头的,愿意学的,我们都会教他的。不收学费,因为我的学费是协会给我交的,我学会了就是要贡献,奉献给所有仪陇县愿意学这个技术的人。


总之,我从12年养牛走到现在,从个人单打独斗到现在有了县养牛联合社这个我们自己的组织,还引进了一家成都一家兽药公司,是上市公司。我们用他的兽药,他对我们提供技术支撑,控制牛的疾病。


现在,我们养牛户差不多都走上盈利模式了,后面再创业的人不会再面临当年我那种山穷水尽快要破产的困难了。在协会的支持下,我们现在走的非常好,不管是在繁育上、品种的改良,饲养的技术上,各方面都走上了正规的、有科学性的、有规模的养殖模式了。


                                                   (袁兆民讲述 杨团整理)


二、讨论


(一)返乡农民工的生计选择及其挑战


返乡安顿问题是乡村振兴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家在仪陇的袁兆明返乡比较早,2008年就回来了,地震和灾后重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孩子还小要上学,老人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这都是外出打工家庭常常面对的境况。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继续打工还是返乡照顾家庭成为多数农民需要面临的选择。就一般情况来说,是妇女或老人留在家乡照顾家庭、抚育子女,家里的男劳力会选择继续外出打工,只是碰到经济危机或者年龄太大,不好找工作才会被迫返乡,在本地做闲工或者从事一些简单的种养业。袁兆明的跟别人不一样。他没有在年轻的时候继续出去打工,而是选择了返乡创业,先是跑运输搞建设。这可能跟灾后重建激活的市场需求有关系。在2012年才卖掉货车投资养牛。为什么养牛呢?原来他在江苏有建养殖场养猪的经验,回家后也有养猪。仪陇地处丘陵,抛荒地多,有足够的土地种植饲草。相比养猪,养牛的价值高、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都低一些。所以先是养耕牛,会面改养母牛。在仪陇协会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养牛产业为以袁兆明为代表的返乡民工家庭提供了就业和发展机会。


袁兆明提供了一个农民工早期返乡创业一代农民工的案例。家在乡间,就业和收入主要来自城市务工收入,一个家庭人口在城乡之间分离,这是几亿农民家庭常见的状态。在乡造成留守和儿童教育问题;在城务工又多不能享受同等的城市权利,生活品质不高。解决的办法,像袁兆明一样返乡创业是一种。或者在城市有比较好的就业机会,有的也做点小生意,能一家人都搬到城里来,租房或者也买了房,能在城里安顿下来这是另一种。还有更常见的,是仍然保持城乡流动、短期务工的状态,城市留不下,村里回不去,这是大多数。乡村振兴的过程,要面对这一长期存在的现状。特别是在一代农民工逐渐老去,很多第二代农民工又面临进城还是返乡的纠结的状态。在政策安排上,对以上三种情况都要有所支持,不能只是强调在农村发展农业产业或者推进人的城市化。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解决好孩子教育和老人养老两个问题,在乡村建设的同时,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以减少农民家庭的支出,改善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为返乡的农民工提供各种能增加收入的就业机会。


(二)养牛技术的习得、提高与组织内的扩散


是否掌握技术是农户养牛能否成功的关键。仪陇很多农户的养牛技术的是在组织内学习的得来。养殖传统耕牛、到育肥牛、到养母牛,它们的投入产出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买牛难、卖牛难,繁育难,产业服务体系,赶不上产业扩张,仪陇很多返乡农民工跟袁兆明一样,都亏了几十万,准备重新去城里打工。协会带着养殖户到云南省国家种公牛场考察学习,才打开了眼界,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当地从云南贵州购入高繁母牛,引进了母牛配种繁育技术。袁兆明从安徽的师傅那里学到母牛人工配种技术、育肥牛的饲养技术,科学配方配料技术,改变了自家的生产状况。自家的养殖效益得到了提高,从亏损转为盈利。除了跟认的这个师傅学习,西南农大繁育专家和成都中牧的专家也给讲课。这些老师都是协会邀请来的,学习的费用也是由协会来出。


袁兆明学好了技术之后就开始为周边的养殖户和协会的其他成员服务。县联合社成立了保育配种技术服务部,分片区服务,每个技术员负责特定的区块。技术服务是全方位的,从选址到养殖到购销,包含整个流程。这样效果就好。片区内又定期组织学习,相互沟通,这样技术也是有组织在推广、扩散。因为技术的公益性,协会又为技术员提供补贴。技术员不发工资还要交保证金,牛配上种了才能有这块的费用。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服务质量负责,靠有效的服务增加自己的收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协会内部由互助金融传承下来的学习机制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从外出学习新技术到培养技术员,再到形成学习机制,服务更多的社员,这跟组织内原有的教育培训能力、习惯都高度相关。正是有了原有的基础,养牛技术才得以在组织内部快速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金融服务和产业服务在农民组织内相互促进


养牛作为一个现代产业,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它需要一套组织体系的支持。仪陇协会原有互助金融的组织体系为新的产业组织提供了组织的基础。在发展的初期,政府的支持、协会为养殖户提供无息贷款解决了投入问题,生产规模得以迅速扩大。但在没解决繁育、销售等关键技术问题时,规模的扩大反而带来新的问题。养殖户亏损严重。在解决技术瓶颈的同时,协会辅导返乡养殖户做养牛的商业计划书、月现金流量表,合理安排生产、规划资金使用,进行家庭理财辅导,指导养牛户从一般的农户转成了有财务意识的专业家庭农场。同时协会还与银行合作,为他们提供授信支持,满足购销方面的资金需求。


在仪陇有组织养牛的这个案例里,金融服务和养牛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除了资金和产业发展的相互带动、互相促进,金融服务的这个组织体系和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也高度融合。这样既满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又控制了信贷的风险。家庭理财教育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了农户和协会两方的收益。协会的技术服务、购销服务和金融服务都是服务返乡农户走向专业养殖的重要部门。


(四)专业小农户的转型成长的条件与前景


在乡村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如何培养专业农户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以及为返乡农民提供退路,提高他们的收入,保护他们家庭的生计,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工作。仪陇协会组织带领返乡中青年农民发展养牛业的案例,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有机的结合,但他们的成功有几个明显的前置条件。


首先是产业的选择。从山区丘陵传统养猪转向养牛,这里有一个产业的跨越。这里既有本土自然资源做本底,也有外部养牛市场大发展的外在环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社会机构在资金和技术上都做了前期的投入。农民打工积累的自由资金也是投资的重要来源。当然,有这些投入并不意味新产业就能发展起来。


其次,通过服务的规模化来组织带动农民被证明是是有效的。迈入新产业,要发展好新产业必须有技术、市场、金融等各方面的配套服务。依靠小农户本身,是没法找到足够的专业服务的,即便有,也没法支付服务的成本。仪陇协会原来就有服务小农的组织基础,在当地有相当的社会资本。协会能够把小农户组织起来,这样服务就是规模化的,就降低了成本。它又和产业结合,双方就有了良性的互动。这中间的一个前提是得有社会公益资金来形成这样的服务组织,为小农户垫付组织成本。


当然,更为基础和重要的,这是一个县域小农户有组织的生计转型的过程。返乡的农民工转到养殖业,他不是个体在市场上单打独斗,暗自摸索。他们成功的概率就高,甚至在亏损负债的时候,也能扭转过来,经过学习和带领,转成有效率能盈利的专业家庭农场。经过了前期的扶持阶段,组织起来的小农户能够在市场中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并通过组织的力量,持续发展壮大。这证明返乡农民工也能够有组织、有系统的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当中去,并且通过规模和组织的收益,获取全产业链的综合收益。


陈晶晶执笔

  排版:丘雪 


 推荐阅读


1.专栏 | 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2.专家点评 | “仪陇做法”01从恰亚诺夫的“差异化最优规模”理论看四川仪陇县牛民专业合作社

3.专家点评 | “仪陇做法” 02乡村合作组织永远不要忘记初衷

4.专家点评 | “仪陇做法” 03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组织农民赋权赋能,形成治理共同体

5.专家点评 | “仪陇做法”04公益组织培育农民合作组织 助力乡村振兴

6.专栏|“仪陇做法”01乡村振兴组织创新: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经验

7.专栏|“仪陇做法”02信用合作到产业合作 培育村社主体能力——仪陇县观音庵合作社故事

8.专栏|“仪陇做法”05问答选编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

如有引用此文章相关内容,请标明源于“农禾之家探路者论坛仪陇做法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