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摈除“理论主导、专家包场”的做法,采取“基层主导 专家加持”的方式,集中展示乡村一线探路者的优秀事例,并辅之以专家点评,让基层的持久努力被社会听见和看见,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振兴实践的持久氛围。本年度计划举办六期论坛(点击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分期整理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故事并辅之专家讨论,以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帮助读者提升认识,有所借鉴。每期专栏的第五篇是4位点评专家的整理稿,第六篇是农禾之家研究组集体撰写的总结篇。
为及时反映专栏成果,将从第四期起,对每期论坛点评专家的意见率先分期分别刊出,以飨读者。
第五期专栏的专家点评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五期“仪陇做法”为主题。共发布四位专家点评文章。
第五期:专家点评“仪陇做法”
第一篇
从恰亚诺夫的“差异化最优规模”理论看四川仪陇县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
(崔之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第二篇
乡村合作组织永远不要忘记初衷
(张孝德: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第三篇
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给农民赋权赋能
形成治理共同体
(郭静: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第四篇
公益组织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助力乡村振兴
(孙同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专家点评 “仪陇做法” 第四篇
公益组织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助力乡村振兴
孙同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摘要】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问题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并进行合理配置。仪陇乡村发展协会引进了专业生产技术和产业基金;以村级互助资金为纽带,联结农户的利益,组织和培育农民合作社以及县联社;对小农户和专业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理财教育与合作意识教育;成为资源整合的平台、农民组织孵化器和乡村产业加速器。协会是具有社会企业性质的乡村综合性服务机构,通过自我运转实现基本自养,不依赖政府资金或捐赠资金,与农民合作组织也形成平等合作关系,显示出商业机构无法企及的独特价值。政府和全社会应该关注和支持这样的社会企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
【关键词】乡村发展 协会 农民教育 赋权赋能 农民合作社 治理共同体
孙同全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五期“仪陇做法”(2021年10月24日)上讲演
我与四川仪陇乡村发展协会和高主任认识有20多年了。这20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这个乡村发展协会的发展。从仪陇乡村发展协会这个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觉得它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核心追求,就是一直在探索怎么样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来推动农村的发展,这是他们20多年来一直在追求探索的。
(一)以资金互助为纽带,形成合作机制,推动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那么产业振兴怎样振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改造传统农业》。他在这本书里提出,要改造传统的农业,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向农业引入新的生产要素。那么谁来引进这个生产要素,谁来配置这个生产要素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在乡村振兴当中,对于产业振兴,同样也有这个问题。仪陇乡村发展协会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产业振兴中的生产要素,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技术,一个是资金,一个人才,还有一个就是生产资料或者生产项目,你干什么,你用去什么东西去生产什么。同时,也涉及组织体系和购销渠道。在推动养牛产业之前,仪陇乡村发展协会就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在养牛产业这件事情上,农民发现了这是一个适合当地的产业,但是养牛技术是个大问题。技术不解决,成活率不高,肉牛质量也上不去,农户投资很多,成本很高,但是收益很小,甚至亏钱。挣不到钱,产业也就没办法发展。所以,解决养牛技术问题四个关键。
同样,资金也是问题。开始养牛时,合作社给养牛户每头牛借6000 块钱。如果没有这6000 块钱,牛就买不回来。仪陇乡村发展协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当地农村开展小额信贷扶贫,是全国最早的小额信贷扶贫试点项目之一。他们用小额贷款帮助贫困农户开展创收活动,不仅解决了农户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并且通过小额信贷放还款中的小组联保和中心会议制度,让借款农户形成了一定的相互合作和帮扶机制,也让仪陇乡村发展协会人员意识到了帮助农民发展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农民合作组织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后来仪陇乡村发展协会推动村级资金互助社(后来都注册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原因。以资金互助为纽带,将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推动农户组织起来。这是仪陇乡村发展协会的重要经验。现在,仪陇乡村发展协会和合作社的养牛支持资金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村级合作社的互助资金,资助一家一户去买牛;另外一个就是协会掌握的产业发展基金。这两部分资金都是用于给农民养牛来贷款。互助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解决了发展养牛产业的资金不足问题,增强了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农民合作组织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资金要素。
(二)引进专业技术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和留住年轻人
在人才要素方面,养牛这个产业,依靠中老年人,终究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袁兆明这样的青壮年劳力回乡的话,这个产业也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农村产业发展还是需要有年轻人参与。反过来,如果做这个产业不挣钱的话,年轻人在农村也留不住。但是,年轻人需要教育和培养,才能承担起发展产业的重任。所以,他们需要学习,需要提高能力来发展产业。产业发展了,有了合适的收入,生活改善了,他们才能留住,也才能给其他人提供榜样,吸引其他年轻人回乡创业或者留下去继续创业。引进养牛技术服务公司,向农户传授繁育与养牛技术,并通过理财等经营管理培训,帮助农户把养牛产业发展起来了,吸引了年轻人回乡或者稳定了年轻人留乡创业,增强了他们创业的信心。这些努力对形成养牛产业链和培育具有专业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了养牛家庭农场和养牛联合社。
(三)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促进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
在这些要素中,组织振兴最重要,即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仪陇乡村发展协会这些年来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着力进行农民合作组织体系的建设,除了前面提到的通过小额信贷放还款机制培育农民合作意识与能力之外,近十几年来,仪陇乡村发展协会着力开展的农民组织建设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培育村级农民合作社,二是培育家庭农场,三是培育县级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大小户之间的协作,即大户带动小户,如小户养母牛,繁育小牛,卖给大户,大户育肥牛。通过大户带小户通过这样的机制,将大小户利益联结在一起,分工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养牛产业的生产链。这些就构成了一个农村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没有这样一个组织体系,其他事情是没法运转的。使农民合作起来,共同发展,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做到生态振兴。比如养牛的时候应同时注重环保,袁兆明谈到他的养牛循环农业,草喂牛,牛养草,这样形成了牛和草的一个循环农业。这是生态振兴的一种方式。在培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得到了培训和教育,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而产业的变化、村庄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了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的改变,这也是文化振兴的体现。
从引入改造传统农业或者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生产要素看,仪陇乡村发展协会做到了。这样,在仪陇县养牛这个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现在的有两万多头。同时,我觉得,仪陇乡村发展协会所做的这些工作是一环扣一环,推动了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
(四)社会企业型的公益组织具有独特价值
仪陇乡村发展协会做的这些工作是商业性机构无法做到的,因为这是一项公益性的工作,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产、大小户协作机制和联合社,需要组织、发动和教育;把商业性的养牛技术服务公司吸引来为分散的小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并在商业机构和农民之间建立互信和公平交易机制,需要搭建培训和服务平台,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育其掌握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教育和培训。这些组织、教育和陪伴成长工作都需要长期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但是没有商业性回报。因此,这些工作只有公益性的组织才能承担,需要公共的投入。也正因为如此,刚才高主任讲了,他们不断筹集公益捐赠资金,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同时,通过小额信贷服务和产业发展基金发放,仪陇乡村发展协会也能够获得收入,覆盖了大部分经营管理成本,从而不用完全依赖政府资金或捐赠资金,与农民合作组织也形成了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样的公益性组织就是社会企业。所以,可以看出,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像仪陇乡村发展协会这样的社会企业,政府和全社会应该关注和支持这样的社会企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总之,从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20多年来实践经验和成效看,这种社会企业性质的综合性服务机构成为乡村振兴的资源整合平台。农民对于社会中介服务的付费能力有限,尤其是在产业尚未发展起来,收益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同时,对于效果没有得到验证的中介服务,农民也难有付费意愿。因此,商业性的社会中介服务就难以被农民所接受,也就难以发展起来。这样,就需要公益性的中介服务。但是,完全依靠财政支持的公益性中介服务机构往往缺乏足够的激励去及时回应市场和农民的需要,其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由此受到影响。因此,不以营利为目的但能通过服务获得一定合理收入、弥补一定经营管理成本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即社会企业性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在农民合作组织体系培育、人才培养和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合作平台、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做到事半功倍。但是,从仪陇乡村发展协会的经验看,由于社会服务成本巨大,而收入来源少、收入水平有限,要做到自负盈亏也不容易。因此,如果政府能为社会企业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适当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将有助于这类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推动高质量的全面的乡村振兴。
编辑:杨团 排版:王秀娟
推荐阅读
2.仪陇做法:为农民组织赋权赋能|第五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圆满举行
3.专栏 | “烟台经验”06 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力
4.专栏 | “战旗实践” 01 整合土地资源 以地谋发展 ——高德敏讲述战旗村创业史
5.专栏 | “战旗实践” 02战旗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迁——经理人冯忠会现身说法
6.专栏 | “战旗实践”03一个外来媳妇眼中的战旗村——杨明学的故事
7.专栏 | “战旗实践”04战旗村与附近村庄的同与异——乡镇干部何玉建如是说
8.专家点评 |“仪陇做法” 01 从恰亚诺夫的“差异化最优规模”理论看四川仪陇县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
9.专家点评 | “仪陇做法”02乡村合作组织永远不要忘记初衷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