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 “仪陇做法”03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组织农民赋权赋能,形成治理共同体

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摈除“理论主导、专家包场”的做法,采取“基层主导 专家加持”的方式,集中展示乡村一线探路者的优秀事例,并辅之以专家点评,让基层的持久努力被社会听见和看见,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振兴实践的持久氛围。本年度计划举办六期论坛(点击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分期整理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故事并辅之专家讨论,以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帮助读者提升认识,有所借鉴。每期专栏的第五篇是4位点评专家的整理稿,第六篇是农禾之家研究组集体撰写的总结篇。

 

为及时反映专栏成果,将从第四期起,对每期论坛点评专家的意见率先分期分别刊出,以飨读者。

 

第五期专栏的专家点评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五期“仪陇做法”为主题。共发布四位专家点评文章。

 

第五期:专家点评“仪陇做法”

 
 
 
 

第一篇

 
 
 
 

从恰亚诺夫的“差异化最优规模”理论看四川仪陇县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

(崔之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第二篇

 
 
 
 

乡村合作组织永远不要忘记初衷

(张孝德: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第三篇 

 
 
 
 

 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给农民赋权赋能

形成治理共同体

(郭静: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第四篇

 
 
 
 

公益组织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助力乡村振兴

 (孙同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专家点评 “仪陇做法”  第三篇

 
 
 
 

 

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组织农民赋权赋能,

形成治理共同体

 

郭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摘要】原本主要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从现实中发现解决贫困问题最重要的不是小贷资金,而是对人的教育和扶持。他们于是长期坚持提升农民合作意愿和能力的教育活动,以组织化的方式给农户赋权赋能,培育村级合作社和枢纽型农民合作组织,形成提升小农户和专业农民素质、改变农户的被动地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经营组织体系。农民与政府、企业在这一体系中的角色相对均衡和相互配合。他们以农户合作为主线,围绕产业振兴,农户与政府、村两委、企业、社会组织形成治理共同体的做法,展示了乡村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路径,也展现了几十年来,受教于国际组织的中国乡村社会组织干预乡村发展思路的演变及其成效。

 

【关键词】乡村发展  协会  农民教育  赋权赋能  农民合作社  治理共同体

 

郭静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五期“仪陇做法”(2021年10月24日)上讲演

 

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26年经历所累积的经验,对于我们思考三农问题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展现了我国乡村发展思路的演变

 

土地承包后,党政力量逐步从村庄治理领域撤退,人民公社解体,实行村民自治;从农业生产领域撤退,农产品实行市场交易,逐步取消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在农业农村领域,越来越多的是社会机制、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农民则相应地从组织化状态回到了个体原子化状态。

 

此后,农村社会,没有回到传统的“乡绅社会”,而是形成了的“能人秩序”。“能人秩序”。我粗略地分为三类,明星村、村霸村和散沙村。明星村,有经营能力强和公益心强的能人,在国家、市场和乡村社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带领村民发展起来,村民按照半市场半熟人社会的方式加入到能人带头的产业当中,实现村内的组织化。村霸村的能人,经营能力强但缺乏公益性,凭借自己在市场的成功在村内形成优势地位,这个优势实际是压制性或半压制性的乡村秩序。绝大多数村是散沙村,不是没有能人,而是缺乏在村的能人,缺乏有意担任干部的能人,农户各奔前程。

 

“能人秩序”,实质是一种市场力量过强的秩序,社会力量失衡,用波兰尼的概念就是“脱嵌”状态。明星村也是如此,有人说,从乡贤到村霸就是一步之遥,这个观察是非常深刻的。由于传统社会保护网失效,现代社会保护网缺位,原子化的农民很快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地农民的贫困化和老无所养。这一问题,明星村可以自行解决,其他类型的村基本是听之任之。

 

九十年代中期的乡村大致是这个面貌。如何改变社会力量薄弱,国家干预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容易失当的力量,社会组织被认为是一种不违背村民自治原则的外部干预方式,因而成为可以尝试的新思路。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成立,就是社会组织干预思路的一个产物。但是,正如仪陇高向军主席所说,他们学习复制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做法,有点效果但是并不理想。他们发现解决贫困问题最重要的不是小额信贷的资金,对于“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安排生产活动”的农户,贷款资金只能帮小忙无大用。

 

于是,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在小额信贷这项业务之外,开始从县域层面帮助农民走向合作,从家庭互助基金,到生产资金互助,再到打通销售渠道,再到技术服务和毛细金融服务,最终形成了符合农民需要的一套资金服务、技术服务和教育培训的办法和系统。有了农民互助合作的这套办法和系统,协会的付出产生了显著成效,他们孵化的县级养牛联合社,成为真正运营的实体。也就是说,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自己摸索出了一个新思路,通过扶持农民合作,给农民组织赋权赋能,使原子化的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由生产合作建立的农民组织产生了外溢效果,乡村逐步形成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二)给农民赋权赋能,需要扶持农民合作的治理共同体

 

三农领域有多个治理主体:党委政府、村两委、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社会组织、专业农户、小农户。这些主体都在帮助农民。从总体看,专业农户得到的帮扶多一些,但是大部分生产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和面对,所以发展速度不如政策预期;小农户在从事商品农业时面临的困难更多,得到的有效帮助更少。

 

目前,服务专业农户、小农户从事现代农业的枢纽性组织,有几种:1、龙头企业;2、电商;3、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电商,提供技术标准和服务,负责收购销售物流环节,带动了小农户农业生产标准化,稳定了农产品的销路。但是,以这两种组织为核心形成的经营体系中,农户之间的合作比较少,农户家庭独自承担资金和生产风险,在农产品销售及其价格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第3种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大多数只负责技术指导和农资集中采购,欠缺资金服务和销售服务,因此目前不能够独立发挥枢纽性组织的作用。

 

仪陇县的养牛合作社,则是一个特例,他是一个接近于能够承担枢纽作用的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社成员在生产资料、资金、技术、销售三个方面都形成了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在这种经营组织体系中,农民角色与政府、企业的角色相对均衡和相互配合,是一种更有利于小农户的经营组织体系。仪陇县乡政府给予农民的支持是有限的,没有大包大揽,但是他们实施的政策投入的资金,切实帮助到了农民。农户因合作社的互助作用,在市场上的被动地位逐步得到改变。

 

可以说,仪陇的经验,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就是通过扶持农民合作组织,以组织化的方式把“权和能”传递到专业农户、小农户,切实提高他们享受经济权益的能力,成长出以本地小农户和专业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实现以本地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振兴。

 

仪陇之所以能够走出这条路,在于形成了治理共同体的雏形。之所以称其为治理共同体,是因为多治理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指向,形成了相互配合的关系,这个重心就是培育专业农户、小农户的主体能力。专业农户、小农户是县域乡村治理体系的治理受体,也是其中的治理主体。仪陇县的专业农户、小农户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合作关系,是得到了政府、村两委、企业、社会组织的共同帮助。把各方力量统一到这个方向,把各方资源勾连在一起,形成合力的,是高主席领导的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仪陇形成治理共同体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挖掘总结。

 

(三)展现了提升农民合作意愿和能力的因素

 

从各地的经验看,促进村民合作意识和意愿形成的因素或者说措施主要有:1、村公共福利;2、村内评比等荣誉制度;3、共同劳动,如村内环境改善、修路等公共事务,烟台的衣家村是一个典型;4、专业合作社,经济项目的示范和抱团;5、共同的学习培训;6、技术服务,等等。这些因素的效果,被许多地方的农民合作经历所印证。但是,这些因素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不足以持续提高农民合作的水平。

 

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扶持农民合作的工作,启动时间比较早,在2005年左右就开始了。当时国家的政策思路是新农村建设。较早的起步,持续的探索,使仪陇县的农民合作有比较扎实的基础,是内生的,是农民一步步走出来的,达到的合作程度是较高的。

 

从这次仪陇团队介绍的经验,可以发现促进农民合作意愿和能力升级的因素,主要是:1、合作组织内部的利益关系,透明、规范、公正、合理;2、合作资金的管理规范、专注服务于农民需求;3、合作组织的骨干,赢得成员的信任,同时具备技术和管理技能;4、合作网络的层次高,便于找到更为丰富的外部资源。

 

仪陇经验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提供能够解决农民发展难题的教育培训。这是提升农民合作意愿和能力的一个长期的支持因素。通过长期的教育培训,传统的单家独户单打独斗的意识逐步转变,“合作互助才是出路”的意识和素质逐步增强。

 

仪陇的农民合作能够达成目前的程度,与高主席曾经的公务员经历和坚持社会公益组织定位,有着密切关系。仪陇协会有着高主席浓厚的个人印记,但是从仪陇团队的介绍可以看出,合作互助的方向,得到了仪陇农民的真心认可,相信他们一定会继续发展,越来越成熟。

编辑:杨团    排版:王秀娟

 

 
 
 
 

推荐阅读

 
 
 
 

 

 

1. 专栏 | 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2.仪陇做法:为农民组织赋权赋能|第五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圆满举行

 

3.专栏 | “烟台经验”06 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力

 

4.专栏 | “战旗实践” 01 整合土地资源 以地谋发展 ——高德敏讲述战旗村创业史

 

5.专栏 | “战旗实践” 02战旗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迁——经理人冯忠会现身说法

 

6.专栏 | “战旗实践”03一个外来媳妇眼中的战旗村——杨明学的故事

 

7.专栏 | “战旗实践”04战旗村与附近村庄的同与异——乡镇干部何玉建如是说

 

8.专家点评 |“仪陇做法” 01 从恰亚诺夫的“差异化最优规模”理论看四川仪陇县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

 

9.专家点评 | “仪陇做法02乡村合作组织永远不要忘记初衷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