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
本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二期“乡村发展之路”为主题,共发布六篇文章。
“乡村发展之路” 第五篇(上)
专家学者点评乡村发展之路及问题选编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
综合农协研究组
一、点评
(一)仝志辉:合作社怎样能够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主体?
仝志辉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二期“乡村发展之路”(2021 年 7 月 25 日)上点评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的乡村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这两个乡村产业的发展上,合作社在其中起了什么用?在刘文奎秘书长的讲述中,合作社有三个方面的功能,我来讲一下我的理解。
第一点是规模经营的平台。他说的道理是,一家一户经营规模是有限的,合作社可以形成规模经营。对于乡村旅游产业来说,什么是规模经营呢?一户一个经营主体在农村仍然可以做得很大,比如说精品的乡村旅店,农家乐老板可以成为精品民宿的业主。
合作社乡村旅游的规模经营,和一般说的规模经营有什么不一样呢?从南峪村这个案例来说,有这样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快速形成规模,公益扶持资金有1 千万,如果没有合作社,这个钱就是要分掉农民,保持公共性资产不分散、始终保持规模,这是保持快速形成规模经营的一个基础。第二个是快速形成经营规模。合作社充分调动了他们村里的人力,包括这些闲置的房屋。利用合作社这种公信力让农民愿意把房屋交给合作社。第三,合作社是进一步对接外部资源,包括和外部经营主体合作的基础。第四点,这个规模经营实际上比那个单户的规模经营另外还有一种优势,从它的经营形式上来说,它可以具有调动人各种人才,形成专业化分工的更强大的能力。比如说我们一般讲农民没有经营这个乡村旅游的人才,但是到了南峪村,它的民宿,初中级的管理人才从农民当中得以产生的,经营民宿的具有本地化经验的人才,正在从 15 套小院,和带动的这些民宿当中产生。
第二点,合作社是共同发展的纽带,所有村民都能受益。这个在特色农产品的合作社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坪阳黄果,如果合作社,他们一部分农户成立合作社了。如果其他的又成立另外的一个合作社,两个合作社之间,会相互竞争,相互压价,但他们是在同一个地域的同一个产品同一个产业。
扶贫基金会资助的这个特色农产品的这个合作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它是通过扩张合作社的边界,另外,让村集体来入股。然后政府扶持对于这个合作社的扶持,加强它的外溢性,比如本品牌效应。就是说我们要扶持的是一种特殊的合作社,不是一部分成员和另一部分一部分农民和另一部分农民相互竞争的人和做事,而是要把一个地域的特色农产品的这个合作社的边界扩展到所有,或者说大多数种植农户的,这样,合作社才能长治久安。
第三个功能,是一损俱损的利益联结机制。我觉得这个应该从农民合作社和外部主体的合作上面来理解。农民合作社一般都是弱小的。即使比如说像一个就是拥有很大资产的乡村旅游的一个村规模的合作社,那么它实际上在发展这个特定产业上,从专业能力、经营管理,它都需要外部主体的支持。
这个外部主体的支持,纯粹的一种市场力量与合作社的共营关系是否是可能的。仅仅通过外部市场主体和农民合作社两个主体,是不能让这个共营的利益关系达到平衡的。而扶贫基金会在这个合作共生机制的建立上,发挥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协调者的功能。
仝志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领导小组成员
(二)王亚华:如何振兴乡村产业
王亚华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二期“乡村发展之路”(2021 年 7 月 25 日)上点评
在中国乡村如何创造产业和就业、如何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是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课题。20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扶贫经验表明,在乡村创造产业和就业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找对方法、选准道路。总结中国扶贫基金会20年的扶贫经验可以发现,前期扶贫实践探索经历了诸多挫折坎坷,但2013 年以来的扶贫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功运营了善品公社与百美村宿等品牌项目。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乡村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为振兴乡村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立足乡村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乡村比较优势。乡村并不具备发展所有产业的比较优势,因而发展乡村产业的关键在于找准乡村功能定位。一是发挥乡村经济功能,即提供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以加工附加价值低、产品复杂程度低的初级农产品为主,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如何做大做强农产品特色加工业是发挥乡村经济功能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四川石棉县坪阳村合作社为例,依靠当地特色发展黄果柑精深加工业,通过创意性运营,实现了黄果柑产业附加价值的提升。二是发挥乡村生态功能。乡村是中国的生态屏障,提供了大量生态产品,因而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以浙江开化县为例,开化是一个拥有36万人口的小县城,但2020年旅游人次高达1200多万,当地通过良好的运营,实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发挥乡村文化功能。乡村不仅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承载了留住乡愁的功能,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约6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对乡村休闲旅游市场有巨大需求。2019年,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产值达到2万亿元,旅游人次突破了30亿人次,未来乡村休闲旅游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以河北涞水南峪村为例,当地依托特色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通过百美村宿的带动,短短几年间村民收入增长约10倍,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
完善多元利益主体联结机制,实现多种要素优势互补。乡村地区的贫困依靠自身力量往往难以打破,被称为“贫困陷阱”,而借助帮扶等外部力量有助于打破乡村“贫困陷阱”。但帮扶等外部力量只是打破乡村贫困陷阱的必要条件,关键在于引入现代要素,实现现代要素与当地要素的有机联结。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代表的外部力量为乡村贫困地区注入了先进的理念、完善的组织和管理体制、良好的运营平台、高素质的运营者以及大规模的资金等现代要素。但能否成功打破乡村贫困陷阱,依赖于注入的现代要素与本地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农地和宅基地供给以及村民意愿联结的有效性。如果能够实现本地要素与现代要素的优势互补,当地就有可能实现产业的发展和振兴,而如果未能充分调动本地资源,特别是村民参与的意愿,当地的产业发展和振兴就难以实现。
广泛吸引农户参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2020年农村人口约为5.1亿,预计2050年农村人口约为3亿,农村人口规模依然庞大,充分激发农村人口的内生动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在乡村地区大力推进集体经济改革,实施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实质上是破解如何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人和乡村振兴主体的重要措施。“三变改革”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表明,只有把农民变成股东,变成真正的利益相关人,才能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激励农民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在这一过程中,合作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合作社是联结乡村多元利益主体的具象组织,不仅增强了本地村民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意愿,还克服了村民之间相互监督和可信承诺的问题,最终解决了乡村农民合作的规则供给困境。办好合作社的关键在于要有好的带头人,而如何供给好的带头人依赖于本地的领导力资源。比如党建引领,让党组织内部优秀的书记带领广大村民创业致富。更为重要的是,村庄发展重在当地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和办法,因而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代表的外来帮扶者尽管拥有较丰富的发展经验,但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具体规则的制定等村庄具体发展事务应尽可能交由村庄决策。以甘达村为例,外来帮扶者设计的乡村产业极易导致产业失败,只有本地村庄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策略,才能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产业发展主体、振兴主体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
最后再强调一下: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是紧密围绕乡村三大功能,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把农村从粮仓变成厨房,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要把农村的穷山变成金山,也就是千方百计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要把农村从田园变成花园,围绕乡村的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做好产业这篇大文章。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组织能够把现代要素注入广袤的农村,同时村民合作社和当地的乡村带头人能够把当地要素组织起来,多元要素能够互鉴互补互动,多方力量实现共生共享共赢,最终就能够汇聚成振兴乡村产业的强大合力。
王亚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三)胡跃高:激发长期扶贫效应
胡跃高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二期“乡村发展之路”(2021 年 7 月 25 日)上点评
刚刚中国扶贫基金会介绍的两个村的合作社建设实例,我印象深刻。几位可都是为乡村振兴进行探索的同路人啊!
第一,中国扶贫基金会刘文奎秘书长带领的团队,在他主持工作后,就一直在为国家在乡村脱贫攻坚方向探索道路。基本的轨迹是在基金会起步阶段,1989年后到2000年的经验,基本是撒胡椒面的方式;2000年之后,开始跳出原有思维模式,用四年时间形成了思路,到 2008 年之前在四川做了系列尝试,发现了必须要激发长期扶贫效应的问题,也感觉到了应该开展村民合作。2008 年后,基金会在抗震救灾中,在乡村做了两个产业----食用菌与养兔项目,这是新的尝试,结果表明,单纯依靠外部技术力量主导的乡村建设道路行不通。当2010年底参加青海玉树甘达村的救灾项目中,基金会调整思路,转而依靠当地能人搞合作社,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这条道路的探索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从国家层面探索道路的基本过程。
其次,河北省涞水县南峪村支部书记段春亭之前是一个小业主。他上任后做了大量实事,修建了道路,村庄有了变化,但他仍然不满足,主要是关于本村经济如何发展的路子不清晰。2016年经县里推荐,南峪村参加了基金会的招标示范项目,一路坚持下来,最终获得了项目支持。之后的成长过程,也经过了许多挑战与克服困难的过程:项目启动过程、项目扩展过程,一点一点探索,最终走了出来,是一个成功的实践。从发展来看,他们的发展仍然是一个长期过程的开头。刚才他谈到,直到 7月23 日晚上还在开会,讨论村里成立民宿协会的事,这件事也是一件发展的大事。这是从村庄角度积极探索道路的故事。
南峪村的妇联主任与民宿管家李金花也参加了今天的会议。她讲到自己曾在北京房山区十渡打了八、九年时间的工,期间积累了人生经历。有一次她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别人在家乡搞农家乐的事,开始有所触动,期望能找新的路子。这成为她后来积极报名参加村宿项目,又受到客人启发,决定尝试自己开办民宿。这真是一下子激发出了创业的火花,一点就点着了。这说明她内心就有这个积累,机会成熟,一下就上路了。这是从个人奋斗的角度进行人生道路的探索。
四川省石棉县坪阳村支部书记王志伟的合作社2010年成立,2011 年从部队上退伍回家的王志伟被选为带头人。从部队归来,见过世面,这是一条重要因素。在中间发展过程中,技术、市场,加上资金问题等熟悉需要一个过程,曾处处遭受挫折,一度产生想解散合作社的想法。刚好在这时候遇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石棉县尝试启动善品公社机遇,经过双方反复交往,最终确定下来,然后一波三折,走上了正路。这是又一家从乡村合作社探索发展道路的故事。
此外,外援支持方也是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比如来自北京的隐居乡里团队,是水平非常高的团队。他们来自城市,还通晓乡村,既准确定位村宿高度。在段书记决定开始第一家村宿建设的关键时刻,他们一句“保证给你盈利 10 万元”起了关键作用,事后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他们现场勘察,倾心设计,精心施工,长周期持续培训管家,直接参与村宿线上宣传与对外客户联系,全程经营管理,后期阶段又主动承担全部村宿管理,他们是国内一流的专业工作团队。他们是真正的乡村社区文旅发展的先驱者。还有善品公社的网络市场团队也是高手,他们的专业化操作堪称一流,他们也是乡村振兴探路市场经济姣姣者。
我们是事后诸葛亮。仅仅从粗线条看,就可以感到这么多的探路人相聚到了一起,如同众流相汇,形成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百美村宿”、“善品公社”的潮流。在一件一件事情偶然联系起来的背后,是中国乡村必然走向合作的趋势。我在思考,在中国扶贫基金会5年多时间里,百美村宿发展了27家、善品公社发展了110家,基本都成功的背后,是不是探索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部分规律?我认为是。我们需要进行理论总结,确切地讲,理论总结的任务是紧迫的。
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有没有规律,有没有理论问题。总结近年来的发展经验,感觉有两项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第一项,就是合作。首先是乡村要进行合作,建立生产合作社;还有就是城市方面的合作,建设消费合作社。今天介绍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案例证明了这一属性的存在与价值。一个点、两个点的成功有偶然性,那100多个点的成功就是有必然性,一定有规律存在。不符合规律就不会成功。掌握了规律,用理论来指导实际,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二个本质规定就是有机、或者称为有机化。我们看今天介绍的案例,南峪村的百美村宿定位是高档的发展方向,理论上是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方向;坪阳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是一开始就从提高与保障黄果柑质量为第一前提的,全部工作的展开都是如此。如果我们给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确定意向乡村发展的质量标准,那就是有机农业的质量标准。按照全域有机农业要进行“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三位一体,同步建设”的基本认识,南峪村百美村宿建设属于有机社区建设性质的东西,坪阳合作社的建设属于有机生产建设性质的东西。两者都在实现乡村的有机化建设。因此,我的建议是未来百美村宿、善品公社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走向有机合作社、有机村庄与全域有机农业。
我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百美村宿、善品公社的探索表示敬意,写了以下几句话供讨论。第一句话“开明领导”,是指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两项建设项目中真正做到了开明指导、实事求是;第二句话“村民做主”,是指乡村振兴的主人是村民,人民群众要当家做主;第三句话“支部组织”,是指自始至终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发挥了积极作用,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党的基层组织;第四句话“专业支持”,指经过建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实践,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接地气、与生产实践结合、可以信赖的专业团队,相信专业团队、依靠专业团队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第五句话“多体一心”,指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乡村振兴建设必然是一种社会大协作,必然存在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只要做到多体一心,就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未来;第六句话“合作发展”,指要坚定地走合作社发展道路;第七句话“脱贫攻坚”,指按照上述工作要求去做,致力于脱贫攻坚;第八句话“大见成效”,能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第九句话“乡村振兴”,指今天进入到了乡村振兴的新的发展阶段;第十句话“坚持探索”,指要沿着原有的路,在原有的基础上坚持探索下去。合起来为:
贺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伟大进步——中国扶贫基金会百美村宿、善品公社项目的学习体会
开明领导,村民做主;支部组织,专业支持;多体一心,合作发展;脱贫攻坚,大见成效;乡村振兴,坚持探索。
胡跃高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成员
(四)褚松燕:内生动力的激发
褚松燕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二期“乡村发展之路”(2021 年 7 月 25 日)上点评
我所在的部门是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不管是乡村治理,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畴。今天,从我们的老朋友杨团老师和刘文奎的介绍,以及新朋友——段书记,王书记,还有我们的姐妹李金华女士给大家介绍的案例,我也有很深的感受,因为前一段时间,也就是 7月初的时候,有另外的两个案例,一个是河北南和县的金沙河合作社,他们当地种植小麦,跟一个面业公司之间也是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合作。另外一个是浙江的安吉,包括毛竹、白茶等的生产销售,也是通过合作社,但安吉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抓手的,走得比较早。所以,今天看到咱们的案例,一个是从民宿的角度,一个是从黄果柑的角度,我觉得这些案例有很多共性的方面,说白了就是内生动力的激发。其实前面几位老师也都提到了。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往往会看到,从本世纪 21 世纪以来,从新农村建设到现在的乡村振兴,往往有一个问题,就是外来的力量和乡村的内在力量之间,看似是一个共同目标,但为什么有的时候往往合作不成功,当然其中也包括我们说的各种各样合作社。前几年的时候,甚至就有人说,合作社一开始成立就是为了拿国家补贴的,所以从2015年之后合作社在一些地方一下子锐减甚至没有了。我到一些地方去看的话,可能 90% 的合作社都是王书记您刚才介绍的, 2015 年就是一个坎,有的活下来了,就活得非常好。那没活下来的,当地农村基本上也就还需要再找出一个再组织化的道路。
事实上,乡村振兴的国家的决心和力度非常大,不管是从发的文件,还是资源的配置,还是从人力方面的支持,我想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的对接。而扶贫基金会作出的这么长周期的探索,也是在现在的这种时代之下,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我觉得真的是特别的不容易,现在看到了成果,但事实上,之前那么多年探索。所以刚才我跟文奎开玩笑,我说过去有几年没太联系,怎么你们做了这么大的事,他说之前做了好多年,真的是特别不容易。
我们看到的这些故事,里面所涉及到的人,其实是以带着希望在生活。刚才王书记直接就说了,“我们看到了希望”,这个希望其实就是一个共同的目标。那这希望怎么来生成,可以简单的来说,就是来自利益驱动的需求。这是一个方面,但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来自理想信念的支撑,或者是总书记说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很大,但是我们大家都是憋着一口气,那就是“我要一个美好的生活”,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念的支持,这样的信念支持与种利益的驱动就结合起来了。从具体的探索来看,扶贫基金会一直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基金会,基金会的理想信念,还有村民内在的需求结合,就是利益驱动找到了连接点,这个连接点一旦找到的话,它往往就会把我们学者一直希望找到的那个内生动力展现出来,所以由此带来外来切入与内在引入的结合,村民渴望知道外面怎么回事,从外头引入年头、资源,能够让我的这个利益得到实现,这样就实现了对接。所以,扶贫基金会和段书记、王书记还有李金华所讲到的,其实里面涉及到习惯的改变、行为的养成等等。那么这些具体的、微观的角度看,往往都需要耐心,还需要能力,还需要技术,当然还需要一个时机的切入点。我想,今天下午这两个案例之所以成功,是这四个方面是都具备了,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现在相对来说,资源跟以前相比不那么匮乏了,但是我们匮乏的就是耐心、能力、技术和实际的切入点。今天下午的案例这四点是都具备了,所以成功了。因此,一切的成功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那第二个方面,其实今天下午的这两个故事里边还有一条线索。这个线索是什么呢?就我们的基层社会现在已经开始构建出一个非常有弹性、有韧性的新的社会组织网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比如说刚才段书记在讲故事的时候讲到,说扶贫基金会还有三星集团来了。而基金会和企业是当地扶贫办引入的。所以,这里面的要素,扶贫基金会是社会组织,三星是企业,还有当地的政府扶贫办,再加上我们村庄的能人王书记。这样一来,人的网络建立起来了。那这个网络中每个部分或主体背后运行的行为逻辑是不一样的。基金会运用的是社会组织的、社会交往的逻辑和撬动资源的逻辑,企业想看到什么?企业就是在做企业社会责任吗?事实上,企业更擅长的是市场竞争,遵行的是市场交换的一套逻辑。那么政府是什么?政府是权力配置资源的逻辑,我们村村庄能人和村民的逻辑是什么?是本土本地知识的逻辑,所以这几个逻辑交互在一起,就有效地解决了交易成本的问题。刚才文奎已经说过了,这个交易成本就是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减少摩擦,减少时间成本、精力以及一对多的关系处理成本吗?显而易知,简而言之,这种情况真正体现了多元主体,开始形成新的基层社会组织网络,这样的一个基层的社会组织网络,就能够去催生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外在的市场和内在的产品之间,为合作社作为一个平台作为一个纽带发挥作用提供机会,来提供展现社会组织网络潜在力量的可能性。所以刚才段书记所说的,他看到了机会,用了三天天天都演练,然后就抓住机会了。这就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社会的结构性变化被察觉到了的体现。
最后一个方面,我想说的,就是可贵品质,这个方面也促生了村庄的内生动力。其实刚才李金华女士虽然紧张,但是你的故事我看过。在这个案当中,我们说村民是主人,实际上,城市当中的人和村庄中的人,谁也不比谁高明多少,大家都有可贵的品质。比如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你渴望能在照料家庭的同时通过劳动改善生活,但是您的可贵品质就是善于学习,听人劝,掌握了知识,然后还不回避问题。看到村宿发展起来后,民宿迅速发展起来的问题,杀价呀、服务品质呀、成本呀,等等,怎么办?就因为内生动力建立起来了,你们就开始想办法,来搞个协会。这是水到渠成的。这个故事听起来简单,但是我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因为内生动力起来了,所以就吸引到我们乡村本来就有的精英的回流。比如说书记回到村里了,大学生也回来了。所以,内生动力起来,我们的村庄就真的组织起来了,那就可以实现真的可持续发展。
我想,这个可持续发展,不是说是外在表现出来的,而是一个社会各方主体真正地以村庄为平台,生成了一个共生进步的生态。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大家能够团结起来,就能够使我们的乡村振兴,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圈的支持。
褚松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排版 | 王秀娟
推荐阅读
3.专栏 | “烟台经验”01 村民全员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创新——亭口镇衣家村故事
4.专栏 | “烟台经验”02(上) “新党建”再造村社秩序,重经营做强合作经济 ——莱州田家村故事
5.专栏 | “烟台经验”02(下) “新党建”再造村社秩序,重经营做强合作经济 ——莱州田家村故事
6.专栏 | “烟台经验”03 合作社促进村民增收,带动志愿服务办好农村老人食堂——臧家庄镇北洛汤村故事
7.专栏 | “烟台经验”04 组织起来,实现乡村振兴——烟台市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新实践
9.专栏 | “烟台经验”06 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力
乡村振兴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全情关注的伟大事业,目前正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在发展。于2021年6月20日在京举办的《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就是试图向社会展示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变革。
论坛摈除“理论主导、专家包场”的做法,首次用系列化集中展示一线农人探路者优秀事例的方式,让基层的持久努力被社会听见和看见,让各界的交流互动立基于一线的真实,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振兴实践的持久氛围,推动更多的人自觉参与乡村振兴探路者大军。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三家共同主办。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刊出六期专栏。(点击链接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