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战旗实践”04战旗村与附近村庄的同与异——乡镇干部何玉建如是说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

 

本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三期“战旗实践”为主题,共发布六篇文章。

第三期:战旗实践

 
 
 
 

第一篇  

 
 
 
 

整合土地资源 以地谋发展——高德敏讲述战旗村创业史

 
 
 
 

第二篇

 
 
 
 

战旗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迁——经理人冯忠会现身说法

 
 
 
 

第三篇 

 
 
 
 

一个外来媳妇眼中的战旗村——杨明学的故事

 
 
 
 

第四篇 

 
 
 
 

战旗村与附近村庄的同与异——乡镇干部何玉建如是说

 
 
 
 

第五篇

 
 
 
 

(上) “战旗实践”专家点评

 (下) “战旗实践”问答选编

 
 
 
 

第六篇 

 
 
 
 

 战旗之魂:村庄再造  建设有权有能为有位的村庄主体

 

 
 
 
 

第三期 第四篇

 
 
 
 

 

战旗村与附近村庄的同与异

——乡镇干部何玉建如是说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

 

【摘要】村庄的发展在特定的区域当中。战旗村发展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之后又走上了生态化教旅文发展的新阶段,走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庄与集体发展的新面貌。在每一个阶段,土地的利用和土地里的改革都紧密相关。它的发展又以村庄共同体为本底,需要“顶天立地”的村庄经营者。

 

【关键词】区域 工业化 产业更新 村庄经营 共同体

 
 
 
 

一、故事

 
 
 
 

 

何玉建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三期“战旗实践”(2021年8月22日)上讲演

 

我是唐昌镇的人大主席,也是乡村振兴学院的执行院长,我将从一个乡村的实践者和一个基层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解读战旗,我们需要把战旗放在郫都乃至大成都环境中去研究。战旗村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平原都市郊区型的一个村庄,它是如何在城市化进程当中脱颖而出?对于其他村庄有什么启示?我想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成都村庄的发展演进与竞争分化

 

战旗村和成都其他村庄一样,大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成都的农村经历了几次分化。

 

第一次分化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从 80 年代初期开始,成都的郊区一些村开始新办集体企业。战旗村那时候也开始兴办集体企业,有了机砖厂和复合肥厂等集体企业,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活跃了市场经济。

 

第二个分化阶段在上世纪90 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活跃,一些村庄的集体在竞争过程当中逐渐败下阵来,不得不转型或改制。但是战旗村没有这样做,他们把企业的经营权让渡给私人企业,把土地所有权和房产的所有权掌握在集体手中。我认为这是战旗村做的非常正确的一件事,他们保留了集体资产,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三次分化是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当中,成都当时提出了工业集中发展的理念,过去随便建厂盖房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成都规划了很多的产业功能区,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郫都区在成都的西北部,是成都最早开始发展的地区。我们离城市比较近的一些近郊区开始大面积种植花卉、苗木、盆景和蔬菜,一些特色小镇也开始兴起。而战旗村由于区位优势不足,交通条件落后,农民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种地一年不如在外务工2月,所以大量农民选择进城务工。于是出现了青壮年进城务工、妇女就近就业、老人在家种田,土地逐渐撂荒,部分村民甚至举家进城的现象,这个过程伴随着人口外流和乡村萧条。在 90 年代末,战旗村也遭遇了严重的空心化危机

 

规划后的战旗

 

第四次分化是从03年成都市作为成渝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开始的。2003年,成都市作为成渝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率先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06年,郫都区开始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龙村、青杠树村、锦宁村等新村都具有代表性,各自走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2007年,战旗村“穷则思变”,抓住机遇,开始了以农民新居建设并于2009年建成入住,基本上解决了老百姓居住的问题。这次建房是全村大集中在一个点上,建房的土地是集中在一两个生产队,建完之后就涉及到全部生产队进行调田,难度特别大。恰好在那个时候成都市开始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求全部要确权到户。所以两项工作叠加在一起进行,村里面难度特别大,导致战旗村在这项工作上很落后,进展缓慢。实际上他们是在做一个大文章,他们把所有土地全部整合起来,这样第一解决了调田的问题,第二解决确权的问题,第三个解决老百姓居住的问题,第四解决了老百姓不愿种地的问题。但是也需要付出代价,就是村两委需要将土地运营起来,否则到年底老百姓保底收益就没有着落,这时候两委干部压力非常大。

 

俯瞰战旗村

 

但是这一次整合,我认为它最成功的是它把过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全部打破,实行了全村的整合。战旗村把家庭联产后分散的土地再次集中起来了,而且实现了打破社界的化学式变化,实现了农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的全村整合,为“整村经营”创造了可能,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划时代的。随后又进行了股份量化改革,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固化,大家就关注于具体哪一块土地,而是享受股权,建立起了把村民再次组织起来的利益机制,为集体企业参与市场经济奠定了治理基础。我认为这一阶段的分化是战旗最深刻的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全国的案例都比较少。

 

(二)战旗村产业发展历程

 

1、工农互补发展时期

 

2010年以后,战旗村开启了经营村庄的历程。当时它的核心任务是如何经营好土地,发展好产业。我认为战旗村的产业发展历程大概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功能互补阶段。他们先后成立农业公司统一经营农用地,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经营建设用地,开始了村庄公司化运作的序幕,提出“工农互补”发展道路,是以工促农,工农互补这样一种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战旗村还引进了一些农业企业。过去战旗村的位置比较偏,但随着灾后重建项目—沙西线快速通道的贯通,打通了战旗通往成都和郫都城区及都江堰等周边区县的通道,有了更多企业愿意到战旗投资。利用交通优势,战旗村先后引进了一批苗木、花卉种植企业,引进投资上亿的“榕珍菌业”食用菌现代农业项目,引进“满江红”等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工业,这里的土地开始活跃了起来。

 

榕珍菌业

 

2、农旅融合发展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战旗村的农旅融合发展阶段。当时的战旗村仅靠收取土地租金是赚不到钱的,还需要发展新的产业业态,敏锐的战旗人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巨大商机和广阔前景,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2012年,战旗村引进建成 “妈妈农庄”田园综合体项目,“妈妈农庄”建成之后很火,最多的一天吸引了3万多的游客,这也让村里和老百姓都看到了希望,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小商品店,大家尝到了发展的甜头。

 

但是好景不长,2014年,成都市水七厂落户在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大部分区域被划为水源保护区,一些工业加工企业面临调迁转型,战旗村也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一方面,战旗村搞工业的这道门被关上了,但好在打开了搞旅游这扇窗了,村里顺应趋势,提出“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他们开始谋划着创建国家AAA旅游景区,准备建一个商业街或者一个商业体,把农产品当旅游产品卖出去。

 

村景一角

 

2015年,郫都区被列入全国33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战旗村主动承接这项改革试点的任务,将关停的复合肥厂和老村委会两块地进行整合颁证入市,建成上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这也是成都周边乡村少有的商业综合体,我想这个创举在很多农村也是很少有的。这个综合体一方面解决了产业链的普遍问题,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如何对接城市市场,对接城市资本的一条路,打开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通道。后来他们村的很多土地都有企业愿意来投资。

 

2017年,四川省准备筹办首届村长论坛,在全省进行选点。战旗村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主动去申报,区里也很支持,最终四川省首届村长论坛落户战旗村。随着村长论坛的召开,战旗村在全省的知名度更加响亮了,他们趁热打铁,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战旗村妈妈农庄

 

3、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时期

 

正是由于战旗村有这么好的基础,所以2018年2月总书记视察四川时选择了战旗村作为视察点位。因为战旗村太有代表性了,它能够代表中国这几十年发展的变化,它的发展跟中央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总书记视察战旗后,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嘱托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2018年以后,战旗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大量投资企业纷纷到战旗抢滩布局,带动周边村成功引进吕家院子、天府酒店、西蜀竹林、横山花湖等一大批文旅项目,2019年全村的游客量达到一百多万人次,并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随着战旗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党政考察团纷至沓来学习,还有很多专家也到战旗村来找寻战旗取得成功的密码。郫都区顺势而为,率先创办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培训学院。这是全国首家以乡村人才振兴为目标的一个学院,就是想通过学院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培养大批的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对村里面而言,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为他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教育培训产业。学院同时作为战旗的新产业业态、新的文化IP,开启了战旗村发展教育培训产业,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战旗飘飘大地景观

 

(三)战旗经验与启示

 

1、战旗的经验启示

 

实际上战旗村跟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一样的,读幼儿园,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是在同一起跑线,但慢慢地有一些人、有一些村就前进了,就脱颖而出了。战旗村每一步的发展都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穷则思变、见招拆招干出来的,每一次的危机同时又孕育着新的机遇。

 

所以我总结战旗村有四个经验。第一个是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真正能做到是非常难的。第二个是坚持集体主义,因为我们国家的公有制性质是毫不能动摇的,所以战旗村是吃透了国家精神的。第三个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战旗村八任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方向一致,这是积累的结果。第四个就是坚持市场化的思维,要对接市场,要把自己融入到大市场当中去,我认为这是战旗的经验。

 

俯瞰战旗

 

2、成都示范村的经验启示

 

战旗村并不是成功的唯一的标准,实际上我们郫都有大量的示范村发展的特别好,但是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它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第二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产业基础,就一定是找到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方向。第三就是他们农民实现居住集中居住,因为我们都知道,农民有了钱之后都会修房子,村里统一修了之后,农民就不再担心这事了,就开始集中精力搞发展了。第四就是集体在村庄发展中有主导权。第五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我觉得这是不可回避的。因为我也是政府干部,我们为什么愿意支持这些村庄?因为在他那个村他能够干成事,其他的村可能干不成事还要出问题。

 

3、成都后进村的成因分析

 

也有很多村问,我们村怎么发展不起来,到底怎么回事?我总结了几条原因。第一个是班子有问题,战斗力不强;第二个是发展定位不清晰;第三个就是群众动员力不够,发动群众不充分;第四个是交通条件不好;第五个就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说这几条是村庄发展不起来的普遍原因。

 

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

 

(四)乡村振兴学院的历史使命

 

当前,乡村振兴如何破题,各地都在实践,很多村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他们希望能够在战旗的经验里找到答案,所以这正是学院的使命和意义。

 

下一步我认为乡村振兴关键还是在人,特别是村支部书记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我们科层官僚体制下的代言人,同时也是乡村治理当的代言人,所以支部书记非常重要。我过去在当镇党务副书记的时候,我在全镇选拔了25名支部书记的后备人选,现在有一半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我觉得支部书记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书记的问题不解决,乡村就没有出路。我们乡村振兴学院应该起到这个作用,实际就是要持续不断的来培养这批人,让他们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同时我们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发挥把上面理论政策及下面经验成果集成转化作用,变成教学产品“教”广大乡村振兴从业者,让全国更多的人从中能够找到答案。

 

学院不光要搞培训,还要搞咨询,还要搞服务。我们需要参与政策研究,与科研机构、设计团队、智库机构协同“帮”村庄开展乡村规划、基层治理、集体经济等智力服务,要到贫困村和先进村选很多不同类型的村庄来进行服务,从人的角度来解决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让战旗学院成为乡村振兴的“智力高地、人才摇篮”,真正承担起历史使命,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

 

(何玉建讲述、整理)

雪山下的战旗

 

何玉建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人大主席

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执行院长

 

 
 
 
 

二、讨论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以后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全国村庄的影响深远。在乡村发展的大背景下,战旗村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农村发展的范本,它展现出一个典型的内陆平原都市郊区型的一个村庄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乡村发展的普遍情况。

 

在战旗村的成功经验中,被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土地集中经营和集体产业发展,而我们想要探讨的是,这两者在战旗村何以可能,需要什么基础,以及乡村振兴学院能再次基础之上做些什么。

 

航拍战旗村

 

(一)作为共同体的村庄集体

 

土地集体经营是战旗村的一张优秀名片,关于战旗村的故事大部分都围绕土地展开,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都有精彩的分析。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战旗村之所以能做成这件事情的基础:作为共同体的战旗村。

 

1、村庄共同体的内涵中首先包括历史共同体。村里的同志和专家学者在发言中都提到战旗村的历史,那些从六十年代开始的战旗故事,还有改革开放前后村里如何搞工业、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记忆,这些历史对于当下战旗村的发展有着非常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历史维度中看到,战旗村的土地使用方式基本是连续的,不但在八十年代分田分得比别的村晚,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固定资产,而且村庄工业化过程中虽然把集体的土地和资产的经营权让渡给私人企业,但土地所有权和房产的所有权是掌握在集体手中。这种对土地和集体一以贯之的态度和做法是后来战旗村高举土地集体经营大旗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共同又辉煌的历史能带来人们对村庄的认同,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由村庄发展所带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的认同,战旗村在村庄现代化过程中的历次分化中走在前列,让村民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对村集体产生信任,这为后来的土地集体经营奠定了基础。

 

战旗第五季·香境

 

2、村庄共同体还包涵文化和生活共同体的意思。村庄是生产空间,更是生活空间,村民生活在其中,他们互相交往,遵循同样的人情世故、乡土伦理和道德规范,收到同样文化规制的约束。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道德风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的、西方的、现代的意识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农民的脑海,对传统的道德风俗产生了深刻影响,而道德风俗的转变对于共同体来说至关重要。战旗村通过与大学生结对子的方式为村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改变了老百姓思想观念,又随着居住方式的革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完成就地城镇化和现代化。文化和生活的改变让战旗村逐渐走上现代化进程的道路,同时保留着村庄的完整性和团结,为村庄共同体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3、村庄共同体是经济共同体。这首先体现在战旗村集中集体力量搞经济,在历次分化中能够抓住每次机遇深化发展,成为全国文明的村庄。同时,更能体现其优越性的是村庄公共利益的分配。村庄公共利益是村庄共同体构成的基础和核心。人们聚落而居,其实是有相互的需求的,比如抗击自然环境和外部敌人的安全需求,生产互助需求,生活交际需求等等;而基于社会分工形成的相互依赖建立在对自身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但是也需要公共利益在其中进行调节以化解自身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我们在看待村庄共同体时,除了共同的历史和情感依赖之外,还要看到共同体内部共同利益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共同的利益将人们连接在一起。比如战旗村集体建房子,09 年的时候基本上解决了老百姓的居住问题,提供村民所需所想的公共品,是经济共同体获得村民的心,让村民心甘情愿用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基础。

 

战旗村现阶段得益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土地整体开发,而集体开发的前提是集体和集体经济的强大。

 

在这个意义上,集体发展好了,集体经济才能水到渠成的生长出来,这就是我们梳理战旗村作为共同体的意义。

 

战旗村历任书记

 

(二)村干部成为村庄经营者

 

如果说战旗村的战斗力一部分得益于其共同体的传承,那么村干部的传承和付出是其战斗力的另一重要来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惠农项目不断增加,村庄与政府的关系和政府对村庄的要求发生变化。政府的惠农政策和下放资源不断增多,对村干部的要求也增多。这给村干部增添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村干部需要成为经营村庄的“村庄经营者”,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格局中带领村庄向前发展。

 

1、什么是村庄经营者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政府下派的任务和村庄自身发展要求之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政府、村干部与村民合作完成项目,三方都从中获益,达到“三赢”的结果。这是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元解释框架之外的另一种解释维度,政府与社会之间有很多合作的可能,而村干部成为二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村庄经营者”。他们了解政府政策,完成政府下发的项目,同时达到发展村庄社区的目标。

 

这些村干部可以被概括为“村庄经营者”,主要强调他们通过自身的主动筹划,与政府部门、村民进行博弈的能动、理性的行为。“村庄经营者”的概括强调村干部能将国家资源和社区需求结合起来,打通“获得政府项目”和“获得村民信任”之间的循环,可以同时成为国家代理人和社区守护者,并且将这两种角色赋予自身的力量相互转化,让两个目标形成良性循环。他们经营村庄的行为让上级政府、社区村民和自身都获得好处,将村庄经营成为项目集聚型村庄。

 

战旗村村委会

 

2、“顶天立地”经营村庄

 

所谓“顶天”,是指村干部要善于捕捉政策和市场机遇。战旗村的每一次发展与顺应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大势,把利好政策变成村庄发展实实在在的资产,把利好的市场环境变成村庄实实在在的收入。他们有极强的政策捕捉能力,对政府的支持方式和外部市场环境很心中有数,才能取得成功,谋求村庄发展。比如战旗村的村干部将村庄建设用地整合颁证入市,建成上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找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对接市场的路子;又敏锐地抓住了首届村长论坛的机会,打开知名度,促进村庄旅游业等等。同时,完成政府项目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发掘并引导民意也是村庄经营者们必备的能力,也就是“立地”。

 

“立地”指的是村干部需要发掘并引导民意,获得群众支持。近年来,战旗村集体经济的振兴让村民们为村里感到骄傲,村民们的自豪感、荣誉感以及对村庄的肯定与认同也随之重新归来,也让村班子获得村民越来越多的信任。在争取政策支持和在市场中获利的过程中,村干部在得到村民支持和落实项目得到政府信任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村庄内部团结和村庄外部项目都成为村干部经营村庄的资源,他们让这两种资源良性循环起来,村庄得到了长期良性的发展。

 

战旗村村头

 

3、成为村庄经营者

 

村庄经营者需要具备三种能力:对外链接的能力、内部资源对内统合能力和个人素质。

 

村庄经营者需要具备的对外链接的能力包括:首先,村庄经营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发达,与掌握项目资源的部门有密切联系,有能力沟通项目主管部门从而为村里找到合适的项目;其次,熟练掌握官场运作规则,能用官员逻辑与官员打交道,第三,要有一定政策洞察力,对各部门的农村发展政策有敏锐的嗅觉,能找到机遇,并且转化为争取资源的有效话语,。也就是说,外部资源不仅指“关系”资源,还包括对政府逻辑理解的能力和对政策的洞察力和敏感度,是村庄经营者从村庄外部世界(尤其是政府)链接资源的能力。

 

村庄经营者需要具备的对内统合能力包括:首先,要有对内能摆平的能力,村庄内部关系融洽,具体包含“干群关系”和“干部内部关系”这两重含义。其次,干部有威信,有口碑,而威信和口碑的积累来源于村干部带给村民的信任感,比如建起了新房子,有威信和口碑的干部能将村庄统合到一起,树立起村庄凝聚力。

 

村庄经营者需要具备的个人素质主要指责任心和财力。一方面,村干部拥有较为雄厚的财力可以帮助村庄垫资完成项目,另一方面,对村民、对上级政府、对事业的责任心让有雄厚财力的村干部愿意投入到村庄发展事业中来,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帮助村庄。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振兴学院的历史使命是将战旗村的成功经验推广。首先,帮助其他有需求的村庄建设村庄共同体,帮助村庄梳理村庄历史和村庄需求,建立村庄博物馆或村史馆等等。第二,有针对性地对村干部能力进行培训与提升,使之成为“顶天立地”的村庄经营者。

 

(梁晨执笔)

梁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荐阅读

 
 
 
 

 

1. 专栏 | 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2. 首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3.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二期成功举办 共话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4.第三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圆满落幕

 

5.专栏 | “战旗实践”1整合土地资源以地谋发展——高敏德讲述战旗村创业史

 

乡村振兴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全情关注的伟大事业,目前正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在发展。于2021年6月20日在京举办的《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就是试图向社会展示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变革。

 

论坛摈除“理论主导、专家包场”的做法,首次用系列化集中展示一线农人探路者优秀事例的方式,让基层的持久努力被社会听见和看见,让各界的交流互动立基于一线的真实,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振兴实践的持久氛围,推动更多的人自觉参与乡村振兴探路者大军。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三家共同主办。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刊出六期专栏。

 

点击查看: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 | 主办方简介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