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战旗实践” 02战旗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迁——经理人冯忠会现身说法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

 

本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三期“战旗实践”为主题,共发布六篇文章。

 

第三期:战旗实践

 
 
 
 

第一篇  

 
 
 
 

整合土地资源 以地谋发展——高德敏讲述战旗村创业史

 
 
 
 

第二篇

 
 
 
 

战旗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迁——经理人冯忠会现身说法

 
 
 
 

第三篇 

 
 
 
 

一个外来媳妇眼中的战旗村——杨明学的故事

 
 
 
 

第四篇 

 
 
 
 

战旗村与附近村庄的同与异——乡镇干部何玉建如是说

 
 
 
 

第五篇

 
 
 
 

(上) “战旗实践”专家点评(下) “战旗实践”问答选编

 
 
 
 

第六篇 

 
 
 
 

 战旗之魂:村庄再造  建设有权有能为有位的村庄主体

 

 
 
 
 

第三期 第三篇

 
 
 
 

 

战旗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迁

——经理人冯忠会现身说法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

 

【摘要】工农相辅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经验。战旗村在集体化后期,发展出来的以机砖厂为代表的机砖厂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历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后,战旗村企业的改制并没有被完全私有化,而是从股份合作走上了集体资产“租赁”发展的道路。新世纪后二十年,通过自主摸索,战旗村走出了整合土地、经营村庄新的发展实践。

 

【关键词】乡镇企业 集体经济 经理人 土地资产

 
 
 
 

一、故事

 
 
 
 

 

冯忠会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三期“战旗实践”(2021年8月22日)上讲演

 

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战旗村集体企业的改革历程。我是战旗村集体企业变迁参与者,想通过集体企业的发展看战旗村的集体经济是怎样走过来的。

 

一、人民公社时代围绕发展农业、解决温饱来发展集体经济

 

1965年前后在人民公社的历史背景下,从老金星村划出的9个生产队1000多人,成立的战旗村。我还在念书,70年代就听起社员的生活向往是“沟端路直树成行,条田机耕新农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这是当时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实现这一向往,当时生产力还极为低下,粮食亩产量不过400斤,上交了公粮连温饱都难以保障。怎么办? 穷则思变发展未来就是就成了战旗村要做的头等大事。

 

 

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大寨精神,找资源寻发展。首先,从得天独厚的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着手发动社员大搞改田、改土、改渠,既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又整理出来了10余亩的可利用土地,走农、工、商结合发展的道路。在改好的沟、路两边栽桑养蚕,用整理出来的土地办饲养场,各个生产队做蔬菜组。那时候私人不能办,是走资产阶级尾巴。村里建起了一个小砖瓦窑(简称罐罐窑),都是用人工办理,还修起了水涡轮带动的打米磨面坊,慢慢就积累了村集体资金。

 

我们在7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农业机械化下功夫,成立了集体拖拉机站,最多的时候有10余台手扶拖拉机。第一台是上级领导赠送给我们的,戴大红花。村里敲锣打鼓迎回来的。80年代就买起了汽车跑运输,农忙时拖拉机下田作业,农闲时跑运输,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生产很快就得到提升,社员也得到实惠了,收入也逐步增加,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以后村集体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时周边村就感觉我们村发展的不得了了,很可观了。

 

二、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砖瓦厂的故事

 

这个事情分两段,先是集中土地办起小砖窑;然后集中人力改造成大砖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就抓住时机,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从组织建设开始,把整理好的土地资源变为生产资本,采取了先把各个生产队整理的零星土地,村集体统一起来发展。创造的利益返还给各生产队核算的模式开始运作。所以就把整理出来的10余亩土地与邻村横山村对换了黄土荒山,为下一步企业发展的生产资本做了准备。这样的做法当时社员大多不理解,想不通,认为良田换荒山划不来,是很不值得的事情,产生了反对的意见,不支持工作。后来村上又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才统一了发展方向。

 

80年代前期我村开始了小砖瓦窑的改造,当时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机械化程度也不高,凸显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的不足,以及面对种种的困难。村上就采取确保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向各生产队抽调一部分人员任务定量,进行投工。那时候公粮任务必须要完成。当时对特别是五匠人员(简称:泥工、木工、石工、改工、篾工),特别重视,统一起来作为技术支撑,还动员、号召组织有劳动力的社员参加晚上或雨天的义务劳动建设。当时还非常注重发挥基干民兵的作用。我们村借国防建设大办民兵师为契机,获得了省优秀民兵连的荣誉称号。那时候我也是基干民兵。充分发挥战旗民兵连的战斗力和先锋队作用,承担起改造砖厂的主力军作用,将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各班、排及各生产队,确保任务的按时完成,还开展了比拼进度,成绩载入史册。

 

就这样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把小砖瓦窑改造成了年产红砖可达1000万块的规模的大型机砖厂。投产后解决了100余人的剩余劳动力,可创年产值60余万元。向村上返还工资10余万元,促使了各队的劳动逐步又5角提升到1元以上。集体经济快速增加到租赁时期已有近千万资产。

 

 

三、解决集体经济内部管理体制问题

 

从搞承包制到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再到租赁制、再到多元体制。后来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目标管理的企业受到了影响,特别是人才的流向发生了变化,有经营头脑的人就回家自己搞经济作物。还有一部分人下海,自我创业经商,办起了微型企业。加上村干部不一定都懂经营管理,一时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营销人才效益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我们村随着改革的步伐,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就把大部分企业实行了目标管理承包责任制。

 

这时我也是肥料厂负责人之一。当时头几年经营还可以,已经稳步发展了,随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由于我村区位条件差距,带来成本加剧,特别是交通运输带来的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对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凸显企业利益下滑,积累的资金不断减弱。

根据这样的现状,我们村再次结合实际。在90年代中期对重要企业砖厂、豆瓣厂、肥料厂、面粉厂、铸造厂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进行了各厂资产股权量化,分为集体股、职工、干部及法人股,以股份的形式组建了全村的集凤实业有限公司。各个企业的运作模式是以公司领导下的二级法人承包负责制,独立核算。资产由公司统一调配,有偿使用,初步形成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格局。

 

拿我所在的肥料厂为例。当初肥料厂是个免税企业,政策优势很强,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但是存在着基础薄弱,特别是流动资金的短缺,很难满足产能的需求。那时年产一直在年产2000吨徘徊,效益不高,发展缓慢。组建公司以后,我厂受到了资金的及时性调配,给企业创造了短期使用资金的良好条件,减轻了产期成本的投入。明显增加了利润空间,企业发展显著加快。90年代后期快速提升到年产万吨,产值可达800万左右,利益税60万左右,资产积累20万左右,在此期间还进行了一次40余万元生产能力技改,年产能力可达3万吨, 

 

 

但好景不长,由于公司企业的多样性,运作又是合作制,随着利益的差距逐渐加大,各企业的职工干部法人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上我们企业的二级法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股份制运作缺乏认识,无法接受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要求,因此出现了二级企业法人、小企业与公司之间出现了不按公司要求密切配合,各自为政,对企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公司总资产受到重大损失,无法将公司运作推向发展,集体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好在当时全国各地企业推行企业改革,实行承包负责制,小型国有企业还实行零资产转让,乡镇企业开始转卖给私人经营,也有搞租赁的。当时我们村两委经过多次研究外调,请回了西南财大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专家同全体党员干部一起对我村企业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导,经过村代表村两委最后决定,根据现有企业的性质状况。2000年中期各企业实行了清产核资,资产重组,在确保资产的所有权一直在村集体,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把企业实行了全面租赁转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模式,我们村集体更加多元化,一是可以资产作价入股,年按股份合作制管理运作;二是可以让一定的经营使用权的年限,就是让合伙人完全自主经营按股份合作管理运作,盈利让合伙人先收回一定年限的成本;三是有把握的较好的企业项目村集体可以自主经营,就是完全集体独资投入的项目以目标负责制管理经营模式。但是只要确保集体经济发展这艘远洋航母的动力,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将来更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冯忠会  讲述、整理)

 

冯忠会

战旗村党小组组长

原战旗村肥料厂经理

 

 
 
 
 

二、讨论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业农村改革一个突出的阶段性成果。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企业,异军突起……”郫都区战旗村有乡镇企业完整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跟其他地方不同,它没有完成私有化的转制。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重新整合了资源,为村庄在新时代新的发展留下来了稀缺的集体资产。作为内在于乡村和集体变迁的一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变化也在战旗的变迁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村庄改革治理的一部分。

 

 

(一)集体化时期的机砖厂是第一桶金

 

中国的农村向来走的是工农相辅的道路。农户也多是男耕女织、兼业生产,通过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和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市场经济,维持人多地少环境下人群可持续的生活。二十世纪以来,与位于苏南地区的“江村”类似,在中国的各个区域、各个阶段,“工业下乡”都是一种普遍的、变革乡土的力量。这个“工业”在战旗,一个突出的标志是机砖厂的建设。

 

在战旗大队建立后没多久,村里的领头人在大会上向村民描绘村庄发展蓝图的时说,会有一股金流银流向战旗村流过来。这也成为村民们集体奋斗重要的动力。战旗村的机砖厂就是村庄发展的第一桶金。然而在一个村里发展机砖厂,却有很多现实的条件。首先是集体化后,资源和劳动力都是集体调配的,而战旗在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后,粮食、生猪等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水稻单产到了700多斤,有了部分富余劳动力。70年代末新村建设对砖块需求增加。在乡村发展很长时间内,用来修房子搞建设的红砖一直是稀缺的产品。砖的规模化、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并不能被普通的小村落所掌握。战旗的这个技术是从外部学来的。比如制砖的用土是靠跟邻村调的地。机械化的机器是靠跟武装部的特殊关系定制来的。砌窑请的是外地的师傅。修窑、制砖用的劳力是各队派人来,又回到队里和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一样分工分。制成的砖售卖不愁销,还有政府统一指导价,但生产出来的砖首先是要满足村庄建设发展、修建新的酒厂化肥厂的需求。机砖厂创造的价值提升了全村劳动力的平均价值。机砖厂的收益也是作为集体经济副业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支持集体整体发展。

 

机砖厂是战旗工农相辅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它表明在集体化时期,只靠农业并不能消化过剩的劳动力。在集体内部发展工业是一个重要的出路,能够有力缓解人地矛盾,走出来人被土地束缚的状态。七八十年代战旗村因为有工、农两块收入来源,发展就比较均衡,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村庄治理提供经济基础。村庄的发展也比其它纯农业为主的村庄大大迈进了一步。机砖厂的建于七十年代,并在八十年代持续发展。虽然经营方式从社队经营转为个人承包,但它作为集体经济推动机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全体村民都从这个项目的发展得到了实惠。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办企业的发展与转型

 

和其他地方一样,战旗村在八九十年代发展了很多小企业,有酒厂、酿造厂、化肥厂、预制构件厂、包装厂、面粉厂、树脂装饰厂等。它们多是为满足市场需求产生,由集体投资建设、个人承包经营。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乡村在八十年代成为“希望的田野”的重要条件。到九十年代初,为了提高发展效益,同时响应政府改革试点的需要,战旗村成立了集体股份制企业——集凤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的目的是想要大船行稳,同时规范管理以达到规模效应。村总公司对各下属企业下达生产任务、设定绩效,同时在各项目间进行资金的综合调配。厂长、职工、村集体都在其中各有股份。但在实行一段时间后,效果并没有完全达成预期。这中间跟内部机制的设置、治理结构有关系,也更作为总公司的负责人的威望和各分公司经理人的关系有关。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失败了。

 

现在来看,战旗村是承接着集体化时期的遗产的。有组织起来的村民,有农业发展的优势,有长期建设积累下来的跟政府密切互动积累下来的政治资本。在解决了粮食问题之后,村集体凭借着原有的积累,发展乡镇企业也比原来的更有优势。首先有砖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给村庄发展给村庄积累的资金。凤冠酒厂是用村集体积累的储备粮。豆瓣厂、化肥厂筹建、运营都是集体决策、承包经营管理的成果。其发展都用到了村庄原有的社会资本。村庄和企业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村庄的班子,特别是村书记视野、组织经营的能力也影响决定了整个村子发展的脉络。在这样内外环境的变化,战旗村的村办企业和中国很多的集体企业一样,不得不走上了改制的道路。

 

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的逐步推进,乡镇企业的私有化成为普遍的趋势。按照村书记的说法,战旗村各企业的负责人在思想上起了变化,也慢慢认为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靠他们才发展起来的,企业就是他们自家的。在这个关键的时点,村里的领头人决定力挽狂澜,把集体经济下属的企业从股份制改为租赁制,以保全集体资产,“认为这条路才能救战旗”。这中间涉及到人、事都比较复杂,跟村两委换届又重合在一起,中间也采取了引进外部专家,讲解现代企业制度,理清楚经理和企业的关系,以统一认识。改革的结果是调整了班子成员,村集体手上掌握了大量现金,集体资产计价租给个人使用。这虽然在当时是不得不走的权宜之计,却为土地整合、村庄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以集体土地为本,招商引资促发展

 

战旗的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完成新型小区建设后发生了新的变化。跟上一阶段不同,这个时期战旗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经营土地。通过经营土地来经营村庄,吸引外部市场主体来参与战旗的综合开发。以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蓉珍菌业、提供住宿、餐饮搞大型农家乐的“妈妈农庄”。这两个项目都是政府和集体共同努力,招商引资进来的。村里跟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出地,签农地的租赁合同。这种方式在全国各地都较为常见。为什么外来的企业愿意来战旗这个偏僻的地方投资?一是地价低,二来战旗村的地都在集体手里,谈判起来比较容易,不会跟村民发生太多的纠葛。当时还有很多其他项目要进村,不免用到建设用地,但手续又不容易办下来。村集体就和企业约定,给出的村内用地价格比工业园区的便宜;前期可以不支付买地的钱,前期只要支付卖地的利息就行。由村里来办相关的手续,等手续都办完全了再按照约定结算。这样对企业来说,就极大降低了资金和开办成本,项目能很快上马。村集体又大大增加了地租收益,可以从1000元/亩上涨到10000元/亩。这里其实有基于土地的一个金融化的操作。双方在政策模糊的空间都获得了自己的收益。在合同的中也是采取的也是用土地出租的方式。

 

在以地谋发展上,战旗村还有一种是建设用地指标的出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这样用土地指标抵押的钱建起来了新社区。原来闲置、效益不好的建设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第三方市场主体进村投资,建起了商业综合体。集体在交完税金后还获得了一大笔资金。在这里又有一个转折,因为卖地得的钱并没有被完全分掉。村集体用它建起了“十八坊”,发展小吃街,吸引村内外的商户来投资创业,为村庄发展文旅产业增添了新的业态。这个十八坊是村集体自营的项目。

 

除了转让之外,现在战旗村更看重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在领导来战旗村考察之后,村集体拿土地和国有平台公司合作,建起来了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战旗飘飘酒店,为村庄的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学习经济打下了基础。在跟金星村合并后,新的战旗村计划做土地自主整理,用节余出来的土地,以村集体为主体,搞自主开发,打造新田园生活的样板,吸引更多的主体来战旗创业。

 

(四)村集体复合主体的复合式经营

 

战旗村这二十年多是走在改革的前列,好多的机制都是他们自己在谋划发展、因为问题,满足市场需求中形成的。它不是等着上级政府部门设计一套制度,然后执行落实这套制度。在村庄的转型和与市场的以及政府的互动中,战旗村形成了一套独特、符合的结构,以解决具体碰到的问题。这些多是在外部条件变动下村集体的自主创新。比如用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解决土地集中的问题,用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主体,用旅游公司来承接乡村振兴和红色旅游业务。

 

现在战旗村集体分为对内治理、对外经营两部分内容,都有各自的法人主体。集体经济系统内,既有自有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资产管理公司、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商务服务公司,又有与外部主体通过合资、合股、出租等形式形成的企业管理公司、战旗飘飘旅游公司、景区管理公司、规划设计公司。公司作为市场经济里的常规主体,成为村集体内重要的组成单元。这些企业的经理人和村内独资的企业不同,多是外来的。有的高级技术人才年薪也有20多万元。

 

对本土村民来说,外出经商的企业家也回村复活了战旗酒厂,本村青年回村创业。村民开饭馆、办棋牌室、买观光车搞旅游、开办小作坊,从集体的发展中分得了一杯羹。战旗村整个集体经济形态与市场更为契合,呈现出来一种多主体、多层次复合发展的趋势。

 

 (陈晶晶  执笔)

 

陈晶晶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成员

 闰土工作室负责人

 

排版:王秀娟

 
 
 
 

 推荐阅读

 
 
 
 

 

1. 专栏 | 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2. 首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3.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二期成功举办 共话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4.第三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圆满落幕

 

5.专栏 | “战旗实践”01整合土地资源以地谋发展——高敏德讲述战旗村创业史

 

乡村振兴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全情关注的伟大事业,目前正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在发展。于2021年6月20日在京举办的《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就是试图向社会展示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变革。

 

论坛摈除“理论主导、专家包场”的做法,首次用系列化集中展示一线农人探路者优秀事例的方式,让基层的持久努力被社会听见和看见,让各界的交流互动立基于一线的真实,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振兴实践的持久氛围,推动更多的人自觉参与乡村振兴探路者大军。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三家共同主办。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刊出六期专栏。

 

点击查看: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 | 主办方简介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