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战旗实践” 1 整合土地资源 以地谋发展\n——高德敏讲述战旗村创业史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

 

本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三期“战旗实践”为主题,共发布六篇文章。

 

第三期

第一篇  

 

整合土地资源 以地谋发展

——高德敏讲述战旗村创业史

 

第二篇

 

战旗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迁

——经理人冯忠会现身说法

 

第三篇 

 

 一个外来媳妇眼中的战旗村

——杨明学的故事

 

第四篇 

 

战旗村与附近村庄的同与异

——乡镇干部何玉建如是说

 

第五篇

 

(上) “战旗实践”专家点评

(下) “战旗实践”问答选编

 

第六篇 

 

 战旗之魂:村庄再造

建设有权有能为有位的村庄主体

 

 
 
 
 

第三期   第一篇

 
 
 
 

 

整合土地资源   以地谋发展

——高敏德讲述战旗村创业史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

 

【摘 要】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历经20余年变迁,从一个穷村演变为非建制化的乡村小镇。他们以经营集体土地的增值,促进了农商文旅工多业发展。村党支部以规划为先导、带领全体村民建设民主化的集体经济,不仅实现了全村共同富裕,也探索了一条以土地经营谋取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道路。

 

【关键词】  土地经营  集体经济  城乡融合 民主治理 共同富裕

 

 
 
 
 

一、故事

 
 
 
 

 

我叫高德敏,是四川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的党委书记,土生土长的“战旗人”,种过田,打过工,经过商、也办过企业。我们村离成都市区40多公里,是典型的农业村庄,处于都江堰、彭州、郫都区三地交界处区位不太好,早期交通也不很便利。老战旗村面积2.06平方公里,人口1704人。

 

2017年村集体资产达到46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462万元。2020年和金星村合并,现在全村面积5.36平方公里,人口4400多人。耕地5440多亩,建设用地1374亩,其中农民宅基地880多亩,工矿用地224亩,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用的建设用地114亩。服务业154亩,道路沟渠1270多亩。

 

高德敏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三期“战旗实践”(2021年8月22日)上讲演

 

2018年过年前,习总书记来战旗村考察,肯定了我们的工作,赞扬我们说“战旗飘飘、名副其实”。我们全体村民都非常开心,比过节还高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够当面跟总书记汇报工作,讲我们村走过来的这些经历,我特别激动和自豪。战旗村从起步到现在,所有的发展几乎都和土地有关。我就讲讲土地和农民的故事。

 

战旗鸟

 

战旗村口

 

战旗村核心所在地:党群服务中心

一层是村党委、村委会办公室,二层是展览馆

 

战旗广场

战旗街道

 

(一)战旗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史

 

1、集体得解决农民吃饭问题

 

我是1963年生人,赶上人民公社时代。我在的生产队当时100多人,现在240多人。那时人均土地比现在多但是吃不饱。谁要给三顿白米干饭,干活都可以不要工钱。那时村上有个敬老院,每个礼拜吃一次回锅肉。农民可羡慕了,一星期吃上一次回锅肉就是大家盼望的好日子了。

 

那会儿我们这一带流传一句话“神仙难过二、三月”。是说每年二、三月份的时候,只能以菜为主,很少很少一点米拌在里边,白萝卜,红萝卜,还有勺菜才是主食。虽然也算吃饱了,但是人老想吃,很想吃。一年总得差三、四十天粮食。为应对这种情况,我们村没有像别的村那样把粮食一次性直接分给农民,而是学城里的方式,粮食由集体集中保管,每个月给社员分一次粮,一年分12次。到了快断炊的二、三月,看到我们村分粮,别的村就很羡慕。按月分粮的制度大约维持到1980年粮食不紧张了才结束。到上世纪80年代末,大部分人一年到头能吃得上白米饭,一个礼拜吃一次回锅肉了。其实温饱的意思很不一样,饿不死人的,想过更好一点的生活的,都叫温饱。

 

我15岁放牛,每天放两次,每次2-3小时,一天挣2毛钱,一个月6块钱,放了两年多。这种工价水平,怎么能解决温饱?

 

2、农业、工业企业双管齐下,推动全村共同富裕

 

战旗以前叫集凤大队,1965年在改田改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时候,被列为标兵,因此取名为战旗大队,就是今天的战旗村。上世纪70年代初,农业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战旗大队以民兵为主体做条田改造干得热火朝天,引来军分区派县武装部来抓典型,振奋精神,倡导不怕吃苦受累、讲效率、争先进的民兵作风,这对于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都有影响。当时大队集体在科学种田,技术推广,精耕细作等方面都做得很好,粮食亩产从70年代中期到包产到户以前,中间7、8年时间内,一直是全县第一名,还被评为四川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大队。农业生产上去以后,集体的经济效益被放大,分配也提高了。1980年有两个生产队最高的工分一天达到1元8毛多。比较差的队一天也有1元6毛多。这比一般的村庄多出很多倍。他们一天只有几毛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战旗民兵在四川军分区、郫县武装部支持下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

 

那时,战旗大队一边搞农业,又想办法办企业。开始企业的规模小,1978年改革开放,党支部就解放思想,集中资源,大家出工出力,办了一个集体的砖厂。那时的市场物资非常缺乏,砖一出来就很好卖,经济效益很好。这让战旗大队农民的分配额在全县水平最高。有一户罗会平,家里的劳动力强,一年分配额达到3000多元。

 

1981年开始土地承包。听老书记讲,当时我们村五百户中,表态愿意包产到户的只有3户,绝大部分人有的没表态,有的坚决反对。当时的战旗已经大队统一核算,集体抓农业生产很是细致,所以有人就怕自己种田不如集体种得好,收成还差。加上集体农具多,自己种地还得投资买农具。村上就向县委书记反映情况。县上同意包产到户缓一年。到了第二年,大势所趋还是得包。包下去以后,形势变了,情况变了。过去靠集体发展经济,村民在集体里分得利益,共同富裕很好理解,也很好办,包产到户以后,还要不要发展集体经济,要不要共同富裕? 

 

党支部研究以后,觉得发展集体经济这条路不能变。村民自己在包产地里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但是要致富就得靠发展集体企业,让村民挣上工资。还有,村上从集体企业盈利中拿出一部分提高村民福利,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党支部决定后,就把办砖厂赚的钱再投资大办集体企业。集体企业像滚雪球一样越办越多。最多的时候办了砖厂、酒厂、豆瓣厂、预制厂、面粉厂、铸钢厂等12个村办企业。到1993年,战旗村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村办集体企业的工业产值达到8000多万,的确逐步走上了相对比较富裕的路。

 

3、企业股份制改革之后重回集体所有

 

1994年全国搞企业改制,战旗被郫县列为重点,开展试点。党支部就在12个企业中选了效益比较好的5家集中成立了股份合作制公司,叫成都集凤实业公司。改制的前几年生产照样发展,豆瓣厂两三年内产值利润翻番。但是后来全国推开企业改制,大企业才改成股份制,其他的基本上都卖掉了。村上的企业也出了问题。既有集体性质,又有股份性质,还有家长制作风,家庭制管理。股权结构不平衡,经营者也就是厂长觉得自己贡献大,股份低、所得少,积极性下降,企业效益下跌。

 

上世纪90年代的村办企业-豆瓣厂如今发展成为有限公司

 

党支部认识到要完善企业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机制,重点在于培训经营者。但经营者接受新事物比较难,换新人接班又不可能。那改人不行就改制,就把企业股份合作制重新改回为集体所有制。但是赞成改制的人在董事会占少数,不能强行改制。后来想到股份内部有价转让的办法。村集体当时占股50%,另外的股在农民职工和厂长手里。厂长的股大约3-5%。2003年到2004年,党支部就一个企业、一个企业,一个人一个人的签协议、办有价转让,最后,所有人都把股份转让给村集体了,实现了村办企业由集体百分百持股。当时给领导汇报,领导说你们走回头路。我们说明这是战旗党支部深思熟虑后的自主决定,只有走这条路战旗才能挽救回来,否则没有其他路可走。领导就说原则同意和支持,但不介入。这就是说,如果出现问题追责或者得坐牢,就得我们几个村干部去。

 

村集体收回了企业股份,又对流动资产进行拍卖,收入了420万元。党支部决定把这笔钱用在战旗的重新起步上。拿出300万元,以10%的年利率,贷款给好的企业,保全企业继续生产,维系了全村3、4百人的就业岗位。集体办企业让战旗的集体资产那个时代就达到700多万元,集体年度收入约20多万元。

 

战旗8任党支部书记,始终朝向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战旗的这个传统我们要传下去。

 

上世纪90年代的村办企业-豆瓣厂如今发展成为有限公司

 

(二)90年代农民不想种地  村集体土地集中治理

 

1、土地承包后,有些人不想种地了

 

土地承包以后,干农业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家老小都去干。经济发展了,人口也增长得快。开始土地承包时,每个生产队都有点机动田,为了解决增人增地问题。可不到10年,机动田用完了,新增人口分不到田了。尽管农民很勤劳,粮食、经济作物什么都种,家家都是小而全,可是结果却是吃又吃不完。卖也卖不掉,再想发展农业经济看不到潜力了。

 

包产到户要上农业税,开始上税要缴实物。黄谷、大米、糯米、小麦、油菜、麻、黄豆,啥子都有,慢慢就只有菜、水稻、果子、小麦等主导品种。1995年以后粮食可以分等级折钱缴税了。农民的日子过得好些了,对土地的依赖性就不那么强了。特别是1990年以后,村里有些人不想种地、不愿当农民想当城里人了。当时政府出了一个政策,5000块,交了地,就可以买个城市户口。我们村9个生产队,1000多口人当中有几十人花了5000块买户口,把承包地交还给集体。买户口的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10来岁的孩子也到城镇去挂个空户。那时这些人以为买了户口就变成城市人了。可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只是不用交农业税了。又过了几年,很多人觉出不合算了。上不沾天下不沾地,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城里人,土地也没了。他们就想让政府退钱,把户口迁回村里。政府不退钱,但是允许转户回村。大部分人就转回来了。不过到现在还有个别人没回来。有两个人转出去时都接近60岁了,别人回迁他们没干,2010年才提出转户回村。可是村民们不干了。上农业税时你把户口转走,现在你回来想分田,那不行。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这一段,好多人外出打工,不管在哪里打工一个月都有1000块,比种地收入高多了。所以好多人都不想种地了。可是他们不种地也得交农业税。我们生产队有一户人家有5个孩子,后来又结婚又有2个小孩。全家11口人,除了两个老人在家里带两个小孩,其他的全在外打工。3个在广东,4个在当地。他家的土地就没法种,就全都送给别人,一分钱收益都没有,还得承担农业税。所以,这些人就找到生产队说,我们不种地了,把地交给集体吧,当然,农业税也就不承担了。可是那会儿谁敢接招啊?

 

2、村集体以调地方式集中承包地

 

2002年我被选上村主任。为了给战旗村下一步发展找方向,2003年我和李世立书记去了华西村、南街村、河南刘庄村还有四川宝山村考察。当时有个突出的感觉:所有发展好的村都没有包产到户,都是发展集体,土地集中。只有南街村,包产到户三年后土地又回收给集体经营了。尽管当时社会上对这些村的做法褒贬不一,可我们就是觉得靠集中土地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做法启发很大。当然村情不同,只能学理念,不能照搬。不过,看来土地不集中,村庄就不好谋发展。回村后,我们就把华西村的光碟放给村民看。大家共同讨论,怎么才能有很好的生活?各顾各搞不成,土地就是得要集中,集体就是要发挥作用。

 

2003年,村上开始做土地重新调整。先按照承包证上的面积确定各户的土地,多出来的地就是集体的。因为当初土地承包时相当粗旷,承包证上是1亩地,可实际面积可能是2亩或者1.5亩。原因多样,靠关系的,标准不统一的,有区位差就多算的。再加上理论上承包地不变,实际上是生添死减,机动地就是为了调地的。可是僧多粥少,1988年以后出生的小孩都没分到田,只能一直排号,等着有人嫁出去、有人故去,空出名额了再分地。

 

这次土地调整我就和李世立书记讲,咱们把愿意种地的和不愿意种地的人分开。不愿意种地的户把土地交给村上,村集体有了地就能分地,可以再承包出去,收一点费用。那时还在交农业税,一亩地再承包300 多块,去掉农业税 100 多块钱,村里还能有点收入,合算。

 

但是村里不敢大包大揽,就怕接不住。因为土地承包时分了3等9级。各家分到的地都很细碎,要接手那些不愿种地的人的地,得对各种等级的土地一一核算,还得分等级再租得出去,这可不是简单事。全村9个队要一起调地,准备时间太不充分。我们就决定让几个生产队先试着来。开始调地时,队里都挑条件最差的地做改造。交通不好就修路,田太潮湿就挖沟排水。结果两个生产队400多人就集中了100多亩地。一部分租给大户种蔬菜粮食,搞适度规模经营,一部分区位条件好的就办企业。由于农田改造和修路提升了耕地的价值,流转费用第1年每亩300元到500元,第2年全部上500元到600元。地好的就贵,地差些的就便宜,都按市场价核算。

 

第一年土地集中,效益很好,大家都觉得这样干着很舒服,后来就推开了。村上当时花了2万块钱,主要为修路和农田改造买材料,生产队自己投工。冬天水干的时候,村上把每个队的路和队与队的路都修了,主要干道还铺上了柏油,交通部门也给了点支持。借调地的机会村上不仅整修了土地、平整了道路,还给取消土地等级创造了条件,今后再调地就只按照土地面积计算,方便多了。

 

当时也有一些人抬杠,不愿意调地。说这地是邓小平分给我的,你敢给我收?其实我们不是收地,就是重新整合土地,把愿意种地和不愿意种地的人分开。对这些人,我们就依靠群众来解决问题。村委会6、7个人,加上工作人员17、18个人,分几个组,每晚两人一组去做一户的工作。做着做着,有些人烦了就答应了。有一家人的地在大片地中间,他不同意调,整片地就没法集中。这家人拿承包证给我看,说我这个承包地就是不能变。我说,承包证没说承包地的位置不能变。我给他打比方,你这个地就像存到银行的存款。你存了100元,取2个50元 ,或者10块钱取10次,总金额都不变。你的地还是你的,一分一厘都不会少,你存到村集体里土地还能增值。大家都去找他谈。群众有各种方法、手段,说白了就是让他自己感到不安。就这样最后一块地也调出来了。

 

到2006年,打工收益更高了,更多的村民不愿种地了。镇上看到我们把一部分土地集中了,就提出建战旗农业产业园,以战旗为中心进一步做周边土地的规模化集中,对这个区域做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在那一年,我们村集中了600亩承包地,争取了政府给予的补助资金300万,改田改路改水。工程是农发部门组织实施,我们只管验收。农田基础设施建好了,大大节省了人力。其实,农业最大的成本是劳动力。一百米远,背过去背过来,现在路通了就可以机耕装车,少了很多搬运人工。

 

3、成立合作社集中管理承包地

 

集中土地得有个组织,我们就想成立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005年,我花了一年时间去研究土地作价入股,出了一个土地合作社章程,但是政策只允许办专业合作社。所以我们就叫蔬菜专业合作社,实际做的是土地集中治理。

 

那时我就明白,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要把土地的基础条件弄好了,未来增值可能性很大。村集体对农民好,不是从农民手里把地租回来,而是要让农民用承包地直接入股,合作社通过土地经营得增值,就能给农民多分红。

 

2005年,农民自己流转土地每亩500-600元,最高720元。村集体就出政策:农户土地入股给村集体,每亩保底收入800元,土地经营的增值收益,农民和集体再对半分。结果转过年来,村集体流转的土地租金涨到了900元。看到集体流转比自己干合算,很多村民就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了。200多户、600多亩土地就这样集中到了村集体。在这片土地上,村集体做基础建设,用农业部门的政策资金修路、架桥、搞好沟渠,平整土地,让机械可以过得去,人工减少。这样土地的成本少了,流转费用提高了。土地改造后,当年每亩租金就上升到 1000 多元。村上牵头做合作社,不管种地的还是不种地的农户都把自己的承包地入了股。土地集中的规模越大,村集体经营土地的能力也越大。土地流转费一路飙升,有些地后来达到了2300元。承包地的集中就这样促进了土地的经营和管理。

 

(三)打通农用地和宅基地 参与土地增减挂钩试点

 

1、创造机遇 用足政策

 

2007年,有个距离我们村7、8公里的村,房子盖得很漂亮。我带上党员干部去那个村参观学习。你房子怎么盖得这么好,哪里来的钱?他说这叫拆院并院。其实他们村就是一个土地增减挂钩的试点。我就试探着去问这个政策。花了半年多时间,最后到县里国土部门把政策要到手。

 

土地增减挂钩的意思,就是农村的建设用地减少了,城市才可以增加。这也叫作土地占补平衡。城市要占一亩良田必须要农村新开发一亩耕地。成都市当时针对国土资源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发了本地的小挂钩政策。它和建设用地入市同地同价同权同证不一样。大挂钩是国土资源部掌控、全国通盘使用,指标可以漂移,价格相互商量,小挂沟政策是地方政府掌控,村庄就地使用。

 

要搭上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村庄就要按政府要求将农用地、宅基地一起整合,将一部分宅基地整理出来,形成土地指标交换给城里的企业,换回来的钱投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这不但能改变村民的居住条件,建立城里一样水电气的基础设施,还可以将节省出的宅基地作为村庄今后发展的建设用地。

 

其实土地的集中和农户的集中居住关联性很大。战旗60多个院落散居着400多户,一千六、七百口人,大院落几十户人住在一起。最小的院落只有一户人。院子占地很大。土地集中了,但是院子在土地中间零零落落地分布,土地就不好经营了,所以2003年村里在集中土地的同时,就想到要拆院并院、集中居住了。

 

村民也在集中承包地的过程中建立了对村支部、村委会的信任,多数人明了拆院并院的好处,只是所需的一大笔资金那里来?正好政府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开辟了资源腾挪使用的新来源。战旗盘点了60多个院子,可以新增440.8亩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经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其中215亩为安置村民的战旗小区及基础设施,另外208亩就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挂钩到城市使用,实现土地出让收益1.3亿元(合62.5万/亩)。但是土地出让金一时拿不到,战旗用增减挂钩的这208亩指标贷了9800万元用来建设集中居住小区和设施设备,等土地出让金下来了,再偿还贷款。最后,在偿还融资本息1.15亿元之外还有1500万元的剩余,就专项用于村内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

 

 

2、民主协商、村庄规划

 

就在2007年,全村花了一两个月时间讨论村集中区的规划。小区形态,文化大院、外部的结构风貌,房子的户型,卫生间什么的,每一步都充分征求老百姓意见。盖房子就像做鞋一样,要本人来穿,他要觉得对上脚,合适了才乐意干。房子户型怎么选、房子怎么修,都开村民大会讨论,达到大家认可。讨论时间最长的是厕所。设计方案基本上每人1个厕所。5口人就5个厕所。开会讨论时农民讲,以前全家一个厕所,现在太浪费地方了。可是以前是分散居住,不方便就在外面随地大小便,以后集中区可不能再这样。1家人要是遇上有人拉肚子怎么办?等等。讨论到最后,大家决定就是1人1个厕所。

 

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做出村庄生产生活的整体规划。它不仅改变了村庄居住形态,道路、桥梁,房子的户型等等,还改变了纯农业的产业形态。农业肯定要有,但一定是多业发展。农业的搞法也要和以前不同,得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不能越丰收就越苦嘴、越累、越倒霉。农副产品加工业得搞上去。

 

3、集中居住 公正分配

 

以前我们村的宅基地占了将近500亩,集中居住区规划了200多亩,腾出的土地按照政策将其中的200多亩土地指标给城里,换来资金盖房子,实现了全村的集中居住。为实现集中居住,做了很多工作。做规划时,村上做过民意调查,九成多的人都愿意。但是500来户当中有几十户人不干。也是采取土地集中时的群众说服群众性的办法做工作。有的人就想单独住,我们就讲村上不可能为你家专门修条路,不能给你一家做水电气配套和维修。你家断了电断了水就得你自己解决。还有的人是希望房子要好一点的,有人是没钱没法付款的。针对他们不同需要,村集体就在盖房子的一年多里慢慢规划。没有钱的,就想办法给他担保贷款,最少5000元,最多是31,000元。房子分等级,最好的房子 260 个平方,大概 10 万左右。5口人10多万。所以有个3万多贷款,加上他以前的老房子还给补点钱,他自己就不用掏多少钱了。

 

后来,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我们村有60多个院落很分散,这是原先种植太分散导致的。四川的院落建设,公共土地就是院坝道路占地比较多。加上每家每户的宅基地大小面积都不一样,有人提出必须维持原来的面积。这就得把每个院落的公共面积搞清楚,再把每家每户自己的面积搞清楚,这很难办。因为院坝道路从没详细测量过,都是大概齐。不但500户的宅基地的差异难确定,9个生产队各自的耕地面积也有差异,也难确定。土地最多和最低的队,差错有一分多地。而且你的队,地多但区域差;他的队,地少但区位好。大家都想让自家得到的地更大更宽。怎么办?

 

开始时我们想的是要公平分配,就一定要把每户的农耕地、宅基地和房屋情况搞得一清二楚,然后按实际面积做一次性补偿。我们就一个院落一个院落、一家一户的做专门测量。但是搞了几个月,天天骂架扯皮,一事无成。开了很多次村民大会都没有结果。最后大家商议,干脆全体都一个样,平均化。每个人按80平米分配宅基地的综合用地。9个生产队农用地权属调整也都干脆调成一个样。大家一举手,一按手印就通过了。

 

 

这次土地增减挂钩,我们200多亩的土地指标交换回来近1个亿的资金。集中区的建设成本包括融资利息是7000多万元,水电气、道路污水、绿化用了2000多万元,还有整理耕地300到400万元。给农民的赔偿费用是根据面积和地上附着物计算的,平均每户补2万元。别墅按每平米480元,楼房只有300元。结果三分之一的人家掏钱,三分之一不掏钱,还有三分之一有结余。战旗从此结束了农村分散居住,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的历史,现在的居住小区和城里差不多,基础设施都配套了,农民的生活也和城里人差不多了。

 

战旗集中居住区-战旗新区 

战旗旧貌

新社区公寓楼

新社区别墅房

新社区内休闲广场

 

(四)调整土地权属,确定成员资格

 

2011年,成都市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们借这个机会,把全村的宅基地,农用地都做了权属调整。我们首先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又制定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定办法。因为以前土地承包是生添死减,新增的人把机动地全分完了,还有很多人排队好多年没拿到地。只有重新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才能给大家公平合理的分地。

 

除了确定资格,还要确定分配到个人的土地。这就需要重新定土地的权属。以前院落分散,现在集中居住。腾出来的宅基地有可能调为承包地,以前的承包地现在成了集中居住区农用地变成了建设用地。以前以户为单位的9个生产队,承包地有差异。一个队要去种地经过别的队地界,别的队对你修路占地不痛快,路只能修得很窄,难过得去。现在,以整个村为单位,宅基地、承包地都调到一起,而且每人的承包地、宅基地都均分,每个队的地面积也都一样。这些都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得通过改变土地权属来解决。

 

改变土地权属、公平合理分地就必须确定哪些村民有分地资格。我们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以2010年9 月 30 号为成员资格认定的截止期,这一天户口在村里的人就是有分地资格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不过,这个事涉及到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利益,只有村民代表会决定不行。村民代表会的决定只能形成草案。到了临近截止期的日子,,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大家纷纷提出不同意见。有的户代表说,国庆节要娶媳妇,增人口,有的元旦要招女婿,还有的要生孩子。截止期就推后。一直推到2011年4月20号。那时人口流动性比较低,矛盾最少,最后,截止期定为 2011 年 4 月 20 号零时零分,错一秒都不行。但是没想到那天还是出了问题。

 

当时还有个笑话,我有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好朋友。他的儿媳妇要生产了。我就问他,你的孙子什么时候出生?他说大概就是4月20号左右。我说,你要知道村上定死的时间。他给我来一句,我要顺其自然。结果孩子出生日期错后了两天。他就一直找我扯皮。还有一个人在内蒙结婚的,到内蒙去拿户口。他觉得既然去了就多玩几天。结果拿回户口的时间过了4月20号。这两个人当时都要求解决成员资格。我们就开代表会,问大家同意不同意。大家都不干,说就像四川人打牌,得服从规矩,输了就得认账。所以当时就给堵回去了。可是生孩子的那一户每次开会就闹,闹了一年。我就跟他讲,我个人无所谓,你说多你一个人我会少分多少?可是大家不同意就没法办。

 

成员确定以后,我们就开始按人口重新分配农用地和宅基地。农用地都是理论确权,1个人分得1亩1分3厘6,宅基地1户 80 平米。这都是计算机算的数据。除了承包地和宅基地分给个人,其他的土地权属全都集中在村集体,都是村集体管理的资源和资产,由村上按照规划统一发展。

 

战旗田园

 

(五)理解土地价值 做好村庄规划

 

1、在实践中认识土地价值

 

很多人不很理解土地的价值,在我们村,2007 年以前也没有多少人能理解。

 

那时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没有分得太清楚,不存在农用地不能干企业的政策。2006年,我们村的农民把土地租给外来企业,一亩地收了1千块都觉得很牛。我当时就说,我能一亩地挣来1万元。大家都不信,以为是我吹牛。村书记就对我说,你去干,给你10亩地。

 

2009年,我找了一个厂家过来,跟他谈,把这个地卖给你行不行?那个老板很高兴。谈价钱,我开价每亩20 万,他说你这个高了。产业园最便宜的一亩16万。我说你买的土地公摊多,道路绿化都算上,所以实得土地一亩只有7分5,我给你的地一亩就是一亩。这样最后谈成的价格是每亩18万。我知道我的地没有手续,那时农民的地随便用,没人管。我就说我现在没有土地手续,什么时候给你手续,你什么时候给我钱。他当然说好。他又问我,没给手续之前怎么办。账怎么算?我说你就算欠我的钱,我收你一点资金利息。他问多少。我说按信用社贷款,一分的利息。那一亩18 万,利息得1万8千。他就说太贵了,不行。我说按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行不行,一年6.5个点,他说这可以。我又说你得办很多手续,工商、环保,水电气安装都得靠我协调关系,那一亩地再加 1000 块协调费。就成交了。全算下来一亩一万多元。他最后说,你真是太有才了。我可觉得这价格并不高。土地的真实价值就在那里,是我们没有认识到。那是2009 年的一万块,搁现在租不下一亩工业用地。

 

现在的战旗村,村民对土地已经非常敏感,对土地的价值都认识得很到位。大家知道土地的价值发酵了。土地用途不一样,价格就不一样。所以都非常注重土地规划。

 

在土地确权时,成都市建立了一个耕保基金,对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分档次给补助,种粮食每亩最多给补助400元。那时很多人为了几百块钱,把建设用地又划成了农用地。我们不干。战旗和周边村比,建设用地的拥有量是最多的,经营性建设用地有500多亩。

 

战旗的稻田现在有1千多亩,今后要发展到3千亩

战旗靠大路的农地都用鲜花镶边

 

(2)清理未利用地,编制村庄规划

 

这些年村里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村庄有了自己的规划。而村庄规划的的前提条件是村集体能够统筹土地资源。农用地、宅基地都统筹了,规划好了,没有统筹规划的就是村庄的未利用地了。道路、沟渠、林地、水塘、荒地等等。我们就用拉网式的方式对这些土地做清理。村集体和村民小组先一起测量每个地块,再进一步作价。这个作价我们叫做内置价,参照农用地每年每亩流转的租金为标准。有人要租用这些地时,再和村集体另商定价。

 

村庄规划是有时间段的。。起码5至10年要做一次。我的想法是把村上的每一份土地都找到,把土地的全部数据弄得非常清楚。未利用地还不算建设用地,要通过村庄规划和审批,法定化以后可以转为建设用地。

 

村庄规划怎么做,靠谁做?

 

2016年,郫县找了10多个村做国土空间规划的样板。找了大牌的专门做规划的机构,由国土局掏钱。规划做完了,把我们10多个支部书记叫到一块问,你们满不满意。其他村都很满意。最后问到我。我其实有很多的不满意,但是也不敢直接说。就问领导:是让我说实话还是说假话?他说当然想听你的实话。我就说,说实话我就不满意,说假话我就肯定满意。他问为什么不满意?我说,我们村庄的规划是我们自己用的,我们村庄该怎么规划,哪些产业该怎么布置,土地该怎么规划?没有人问过我,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村庄规划给我做了。你说我们满不满意?他说,你们又没有掏钱,都是国土局掏的钱,你还不满意?我就举了个例子说,你觉得你在做好事,以为没让我掏钱我就应该很满意。可是,假如你给我买一双鞋,不问我的脚的大小,给我买了双小鞋,你说我能满意吗?他又说,好多国土资源的事情你不懂。我说不懂我可以学,你教给我有哪些法规,我一教就懂。例如说电门,你跟我说不能摸我就不摸。为什么你说我就是弄不懂?最后他们重新给我们村做了规划,征求了我们的意见。

 

(六)经营土地增加价值 依靠集体发展多种产业

 

2007年我们调地并院建社区的时候,就引进了榕珍菌业这个现代农业企业,解决了400人的就业,企业还给这些人买了社保。这样做在当时还是全国第一家。我们村农民得了好处,很多人就更不愿意种地了。农民愿意把地交给集体,让集体做土地规划引进产业,大家不但有了就业机会,收入远超过种地,人还干净,还没那么累。农民说,这样干我喘气都喘匀一点。

 

 榕珍菌业

 

到2011年,除了10来户自己种特殊农产品之外,全村9成农户的土地都入了村集体办的合作社。土地集中成了趋势,挡都挡不住。村集体就召开大会讨论土地的产业规划。传统农业,效益都不好,就决定引进蓝莓、草莓等高值作物。旅游业也是这会做规划引进的。我们村搞旅游没有学旁边的农科村,我们干不过他们。可是我们有土地集中的集体优势。那就发挥好这个优势。村集体出了400多亩地和地上的厂房,与外部公司合股开办妈妈农庄,建了能够提供500多个床位的乡村酒店。我们的乡村酒店在农家乐里算规模大的,而且不是简单的喝茶,喝酒、打牌,而是以婚庆和拓展培训为主。妈妈农庄不仅有乡村酒店,还有农业园区,花卉观赏等等,效果相当好。土地集中的增值效果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2014年,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村被列为水源保护区。那么,散乱污的企业就得腾退出去。腾退的企业我们没有强行关闭而是给时间逐步退出。早期我们村民想要挣钱的时候,是不管有没有臭气味和噪声的,但是吃饱饭了就觉得有点儿影响了。有气味,闻着非常不舒服,晚上不好睡觉,就开始去投诉。现在战旗乡村振兴学院的前身是一个铸造厂,当时170多人。每年税收两三百万。但是污染大,厂外的农户就投诉,还告到市里了。举报人就写了我的名字。有一天我在村边,一个执法人员过来问,你认不认识讲高德敏这个人。我说我就是。他说你举报这个企业我们今天来处理。我说我没有举报过。我发现了这个问题,觉得不简单,农民和企业的矛盾会越来越大,就动员铸造厂撤出。我说这里是水源保护区,你最好另外找地方,你慢慢的压产量,减工人。最后他花了三年时间搬到眉山市的青神县。企业关停的事涉及的面太大,不能光想着我们自己,慢慢消化矛盾就减少了,他们厂的效益也没有受多大影响。

 

(七)土地入市改革,提高土地出让金

 

1、创造条件,参与土地入市改革

 

2015年,我们开始引进妈妈农庄建乡村酒店时,我就和企业家说,现在一亩地租只要你2000多元。如果国家政策允许土地出让,我就50万元一亩。2015年上半年,我看到一个文件,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说实话我对政策非常敏感,让入市肯定是土地可以卖钱了。我就认真学习,按照政策比对我们的条件,做好一切入市准备,报了名。当时我们提出的入市价格是一亩地 46, 000元,是参照了我们周边政策性土地价格的。我们提出的方式,是先作价入股再出让使用权。

 

可是县里并没打算把这个政策给战旗。因为我们村距离成都市、郫都区都太远,区位优势差。他要入市改革一次成功,就找了距离成都市中心最近的村。可是很多村都递了材料,没有一个合乎条件。最后,农村土地入市改革领导小组四川片的负责同志就亲自到每个村调研,都看过之后说,战旗村最符合条件。他问我,你怎么不搞?我说我想搞。他说你懂不懂政治?我说懂政治。你讲不讲政治?我讲政治。你知不知道这是个大事?我说知道。那你为什么不搞?我说下级服从上级。他一下就明白了。那时全国都在搞土地入市改革,都想做在前面。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厅长亲自带队到战旗,把村里的情况问了个够,包括准备什么时候入市,什么时候挂牌,我们都讲了。贵州省遵义市也是厅长带队来的,结果他们两个省都比我们早了10来天。我们有点后悔。国土资源部的陆浩部长到我们村里看,开始以为我们是形式主义,到最后他说,看来你们是真干。还把我们2015年的土地规划作为国土资源部的典型案例报了上去。

 

我抓住了这个机遇。最后20多亩建设用地我出让了13亩多,引进了一个商业服务综合体,与妈妈农庄的乡村酒店配套。这个商业综合体有游客中心,旅游产品,商店超市,就把战旗的乡村旅游业撑起来了。

 

2、战旗土地经营的四种方法

 

其实集体经营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我们村以土地为本的四种基本方式是:

 

一、出租。不管是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的出租,还有其他未利用地,用得着的都可以出租。收租金最高收到一亩地1万元。出租其实是最笨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它是只赢不亏的。

 

二、入股。特别是建设用地项目,我们一般情况下会土地作价入股,而不是出租。作价入股当土地涨价增值时,村集体还能分得一份。如果只是将土地使用权卖给企业,集体就没得干了。农用地如果作价入股,价格是2000多元,以一年的市场租金作为价格参照,但是建设用地的市场价一般每亩100万元左右。

 

三、出让。就是出让一定年限的使用权。2015年战旗做第一个项目,战旗复合肥厂和预制板厂时,出让金40年一亩60多万。村里净收52万多,再加上税收是100多万。土地并不是都出让,要看产业的收益好不好。有比较好的收益才出让。

 

如果土地的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企业,眼前是得到一些收益,但是长远来讲没有可持续性,没有造血功能。如果资金使用不当,那么今后村两委班子经营起来就很困难。

 

最后是村集体自主开发。

 

在土地四种模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延伸出10来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只要对双方都有利,我们就做。

 

(八)用足国家政策,壮大集体经济

 

1、学习政策、运用政策

 

我对政策很敏感。现在的政策透明公开,在报上就能看得见。所以关键是了解国家的政策走向,自己做好一切准备,来了政策要能吃得下,用得好。我们用的第一个政策,就是土地增减挂钩。

 

我要到这个政策,很多人说,那是国家财政给你的钱。其实不是。我们是用我们的资源,土地指标交换来的钱。我给农民解释,就好比我家里有两辆出租车,我卖了一个顶灯,私家车还在开。卖顶灯的钱就等于是卖土地指标的钱,我们是用资源去换的钱。卖土地指标的钱差不多一个亿,我们就用作拆院并院,全村集中居住。当时我们县城里卖土地180万一亩,我说我们农民一亩地要投40多万,所以当时就给了我46万。

 

国家政策资金投到我们村总算下来的有两三千万,包括水、电,气和道路,还有建景区等等。其中,我们村得到的奖励政策、扶持政策就有1000多万元。因为建三A景区,一个就要近500万元。我就动了一下脑筋,请了一个景区评审专家来把脉,又让他介绍一个项目指导帮我做了一个景区规划,我就将规划交给上级,一下就通过了,钱就到了。

 

2、引进社会资本,慎用集体资本

 

社会资金方面,因为我有村庄规划,土地在村集体手里。所以引进社会资金的谈判成本低,周期短,和村集体谈就成,不用再去找生产队、找农民了。投资方心里踏实。这样我们就引进了很多产业。榕珍菌业差不多有1.2亿元,长宁食品有两三千万元,妈妈农庄投资1.8亿元,“第五季·香境”也好几千万元。都是真金白银。

 

战旗现在的集体资产理论上是8000多万,但是要按市场价算起码两个亿以上。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土地的价格不一。我们入股的20多亩地,是找第三方评估后按照市场价作价,价格在每亩80万到100万元之间。不过,村集体建的厂房用地,是按照每亩46,000元计算的,更有大量未处置的土地资源,按照10万元内置价格计。村集体资产里有土地、房屋、货币资金等。货币资金有1000多万。

 

 壹里老街  

游客中心

 

我们用村集体的资金也投了不少项目。比如乡村十八坊,壹里老街,游客中心,还建了先锋酿造厂,会富豆瓣厂等等,都是我们建好了租赁给企业的。村里选择投资项目,必须村两委班子里的人对这个项目非常了解,不能轻易做,只投自己有底气的项目。

 

乡村十八坊

农耕博物馆

 郫县豆瓣馆

 

3、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模式

 

战旗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时代就建立了,在村党支部统一领导下一直维系了集体经济。自2003年整治土地建设村庄以来,更是将集体土地全部纳入集体经营和管理。现在的战旗,既有村集体全资和自营的很多集体企业,又有以各种方式与市场共建的企业,一直由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这是个历史过程。在金星村并进来之前,我们按照政府要求,以村民组为单位建立了战旗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合并以后我们两个村的合作社加起来有十几个社,就叫战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以前的那个社就注销了。

 

战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的作用,就是将村集体的全部资产、包括土地资源的折价。总共8000多万元入进联社账户里。联社不负责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经营由各个经营主体自行操作,资产管理由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联社下面的子公司具体负责。

 

现在战旗的经营主体大都是村集体独资的独立法人。有战旗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成都益林蔬菜专业合作社,战旗资产管理公司,战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市集凤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都集凤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战旗还与其他经济主体合作成立了四川战旗飘飘旅游开发公司,成都战旗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四川花样战旗景区管理公司,战旗飞扬规划设计公司等等。合作入股的有成都蜀源战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如何表述战旗村的集体经济运营模式?我认为村党委领导、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决策,村集体经济组织具体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才是比较完整和准确的。

 

4、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 统合集体和个体的经济利益

 

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现在统一由资产管理公司管起来。土地资源是由村民代表大会和村规划管起来。为了集体资产增值和加强管理,村资产管理公司还设立了投资公司,在村集体集中的土地上修建厂房,形成集体的经营性资产,再将厂房使用权出租,以多种形式搞活经营。

 

凡是来战旗村的市场主体,不管个人、集体,不管用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这些地的所有权、使用权都是村集体的,地上的厂房也都是村集体建的,没有哪个资产和村集体没关的。所以,和每个企业定合约时都规定好了。你要走,企业转场必须经村集体同意。你没搬走的财产,理论上、原则上都是我们村的。你走了,村集体要收购这个厂。不管你来或者走,不管你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只能和村集体打交道,不可以针对任何个体。还有,上项目只能上双方合同谈定的,一旦换项目,从土地到一系列的费用都得重新谈。这样一来,进入战旗村要土地、要资源的所有的市场主体就只能对村集体这一个头,村资产管理公司有了一套整体管理资产的办法。

 

在资产管理中,我们发现,这些土地和土地上的资产并不一定非要分成经营性或非经营性。是不是经营性,土地不能说话,还是人决定的。譬如,2019年底,战旗村出资和外部力量一起,利用关闭的企业场地,建立了战旗乡村振兴学院。尽管2020年以来遇到新冠疫情,仍然运营得不错。一年半时间培训了500多个企业,5.8万人次到这里交流学习。

 

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学院

 

在战旗,集体资产之所以能由村集体整体管起来,主要不在于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牢牢把握住了土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制定了一套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村民意愿的规则,处理好了集体和个体的利益关系。

 

我们得明确集体到底是干什么的?集体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是让大家都能发展好,都能受益。让每一种经济成份都能发挥自己所长的经济,才是好经济。所以,村集体主要是搭建一个大家都能发展的平台,让个体、私营经济都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集体可不能拼命站在第一线只想着挣钱。得明白集体不是什么都能干,不是所有项目、所有经营范围都适合集体去做。风险大、利润高的项目集体不能干,应该把利益让给能够承担风险人的去干。集体选择项目要努力做到只赢不亏,然后保持住这个盘子。公共设施或是硬资产硬设施,风险不大,利润也不大。不过集体只要不亏损就行,保住集体资产就行。

 

(九)新战旗再整土地资源,推动新老村民共同富裕

 

2020年,金星村并入战旗村,增加了2700多人。我测算出每个人的宅基地是152平方米。从公开报道中得知,国家要搞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我就根据文件上的这句话,重新搞了一个宅基地改革试点办法。

 

这正赶上今年战旗新村列入宅基地改革试点村的机会。新村的宅基地管理办法规定,每个新村民的宅基地综合用地为70平米。建筑屋底的面积不超过35平米。一般可以盖两层。要是盖三层楼,就要向村集体报备报批。新并进来的金星村有2700 多人,我们计算好集中居住可以腾出宅基地300多亩。去掉水源保护区还有道路等不能调的地,实际能整理出来的土地有260多亩。这些地我不打算卖指标,而是就地使用。按照现在的情况,260亩地能够释放两个多亿,用这两个多亿把农民的房子小院并大院,有些院子就拿来搞开发,做农副产品加工或者乡村旅游。

 

并村后,我们有了新的土地资源,做了新的村庄规划,新的村民自治章程、新的集体经济成员界定办法。宅基地打通成为建设用地才能进入市场,所以我们还特别设计了宅基地有偿腾退办法以及管理办法。

 

现在,新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的草案已经出来了。这个办法准备稳定5年,5年后也就是2027年再做调整。那时,刚好本轮土地承包期到期,调整的时间节点与国家大政策同步。届时国家也要重新发布下一轮的承包制度。所以我们就以当时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来规划新一轮的承包。这样做会减少矛盾。总之,走一步要多看一步,5年后的事情我们现在就在打算了。

 

7月,这些规划、办法的草案都在村民大会上和全体村民见面了。我们不是搞强制,你愿意就参与,不愿意拉倒。当然你还可以慢慢想。最近还要开村民代表大会做决策。之后就开始实施。两个村合并以后,不管基础设施、村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差距都还比较大。未来只有通过土地再次利用,用我们做过的那种方法,再次把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大约经过5年,可以实现缩小老村和新村,老村民和新村民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共富的目标。

 

(十)结语

 

我们村发展的诀窍就是靠整合土地资源,以土地为纽带。土地是集体的公共资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牢的全部的抓在村集体手里,创造满足村民需求,符合村民意愿、维护村民利益的各种做法。让村民真正得到实际利益,日子越过越好。

 

战旗未来发展规划的空间很大。现在战旗的集体建设用地还有很多,并没有放出去,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有长远价值,所以要慢慢放,慢慢来,看不准宁可多考虑几年。战旗还有不少关闭了的企业没有盘活,未来战旗怎么做,和哪些高效率的企业进行合作,都在考虑中。例如现在做数字乡村,但只是搞个平台,几块屏幕,而不问乡村需要什么,根据什么。我认为,把农村以土地为纽带的人员结构、经济关系和全部信息弄清楚,让发展与治理都能有数字依据,很重要。

 

还有,战旗村的各个企业都给员工买了社会保险,下一步村集体也要给工作团队中大专以上的年轻人全部买社保。还准备用培训、轮岗等方式对20多人的战旗青年工作团队做整体化的培养和打造。

 

全国各地很多村庄比我们做得更好,我这些东西也是在全国各地好多地方去看去学,然后慢慢地结合战旗的实际变成自己的。我们的做法一定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希望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多给我们提意见,也希望大家来到战旗村给我们做指导。

 

(高德敏口述  杨团整理)

 

高敏德

四川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党委书记

 

杨团

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

综合农协研究组负责人

 

 
 
 
 

二、讨论

 
 
 
 

 

(一)集体土地是集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战旗是个新村。这里的新的意思是不是说原来没有这个村子。战旗村原来叫集凤村,原来就有人住。新的意思是战旗村通过合作化、学大寨、人民公社这个过程,村子的土地、地上的人民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人们跟以前不一样,用新的方式组织起来了,形成了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一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和土地上的人结合起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奋斗,改变了生产生活生命的状态,造就了村庄新的样子。在改革开放前,这个集体带领村民通过军民共建、学大寨完成了农田的整治,积累了大量的储备粮,又开展了多种经营、办起了砖厂,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出路。这是一个奠基。在八十年代,战旗村又利用原先积累的经济、政治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集体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的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员基本上都是都在七十年代经受过民兵的训练。管理人员和村两委干部相互交叉。战旗村世纪末村办企业的“逆私有化”的改革为村庄保留了集体资产、建设用地,并且通过拍卖、租赁的形式积累了不少流动现金。在改革的过程中,土地的集体所有是村集体跟企业经理人谈判的重要凭借。这是集体的一个新的转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基于认同和土地之上的共同体作了新的调整。之后村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村民的农业用地重新流转回集体,村庄建设用地的集中规划、新型社区的建设都是通过村内土地新的变化产生的。通过抓住政策机遇,战旗村完成了农文旅项目的招商引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战旗乡村培训学院的建设,推动村庄产业顺利向生态、文旅方向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战旗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做得细而慢。通过这一次的改革,集体成员拥有的农地和宅基地都是相同的。农地确股不确地,这为村集体调整人地关系、发展产业,依靠土地作为资源进行整合经营,招商引资创造了基本的条件。用高德敏书记的话来说,集体土地是战旗村最重要的资源。

 

(二)土地的分合背后是工农关系的变化

 

战旗的土地经历了分分合合几轮变化。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工农城乡关系的变化、农民和国家关系的调整。从农地上来说,人民公社时期土地和劳动力的集中为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创造了条件,大大改善了村庄农业生产的面貌。分田到户以及背后农户-集体-国家分配关系的调整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村集体又在集体的农业用地上发展起来了乡镇企业,为村庄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路。到新世纪初,在农户外出务工以及农业税的压力下,村集体逐步把农地收到集体手中。这为后来妈妈农庄项目和蓉珍菌业项目的引进立下了基础。农地的生产者完成了村集体-农户-集体和新型主体的转换。这是农地上的变化。

 

战旗村的建设用地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土地的集体所有为发展社队企业创造了便利,降低了发展工业化的成本。建设用地的出租、转让、作价入股、自主开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商业综合体、教育文化产业,建设新小区。土地上生出来了新产业。土地新的利用方式和新的业态相结合,既契合了城市和市场新的需求,又和政府在农业农村政策密切相关。从战旗村的情况来看,需要说明的是农地的变化和建设用地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对农户来说,非农就业的发展让他们更愿意把土地拿出来交给集体。农地的初步集中,农户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又让他们更愿意参与“拆院并院”、搬到新小区里来。对集体来说,农地的集中和经营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效益,反倒成为一种负担,但它又是村集体进行统一规划、利用土地进行复合经营的前置条件。集体也可以用二三产业的收益来弥补农业生产统一经营管理的成本。

 

(三)集体以“家庭式经营”实现所有者权益

 

高德敏书记说村庄要靠经营,土地是村庄经营最重要的资源,经营村庄要讲求效益,但经营村庄又不能完全像企业一样来经营。因为企业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村庄这个集体却不是。它像一个家庭一样,成员里面有能干的,有不能干的。作为一个领头人不能像企业一样开除“不合格”的员工。它有共同体对成员的责任。就像家庭一样,在创业发展的初期,集体有低成本易凝聚的优势。土地和劳动力都是自有的,可以内部结算。在资金的使用上,也可以内部循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或者延迟支付工资,以降低资金成本。这是“家庭式经营”的优势。在个体私营为主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集体企业又面临治理上新的挑战,但集体整全发展的优势并没有消失。特别是工业发展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背景下,政府的投入降低了再发展成本,农业农村的组织程度成为集体能否再发展的重要的条件。

 

新的组织力产生新的生产力。组织力强,治理成本就低,也能够响应市场和政府对乡村新的需求。在组织的基础上,战旗村通过本身积累的“企业家才能”,既发展村庄自主经营的产业,又更多的把资源拿出来和外部企业合作,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发展农村居民自己并不擅长的文旅、教育业态。合作的对象既有外来私人资本、又有国有资本。这样,村民也可以在前述集体获得发展的基础上,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民宿、特色副食品加工。他们当然也可以在各个不同性质的企业内打工,积累职业技能。这样形成的业态是复合的,集体经营方式、集体利益的实现形式也是多元的。还有一点需要着重强调的,政府也是村庄经营重要的投资方和客户。村集体抓住机会,创造农业农村改革的经验,可以赢得财政资金的补贴。让部门的项目资金在本村聚集,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资源的聚集又为进一步在市场上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村集体念好“政治经济学”,把政治影响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又不为上一级政府过多的干预所累。这也是战旗村经营的一大特点。

 

(四)产业和城市的扩展是集体土地增值的来源

 

战旗村很多的变化来自于土地,但土地的变化并不能直接产生收益,产业的转型和城市的扩张是土地增值的主要来源。村庄发展的第一桶金来自机砖厂。机砖厂的制砖用的黄土坡地是村集体用优质良田换来的。从农业品往工业品的转化提高了附加值。不管是红砖、还是酒或者是豆瓣,这些都是农地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既能多卖钱,又解决了村内劳动力的就业。战旗村在特定的政策机遇期,农地直接转化为建设用地,又为村庄的发展积累了一大块资源。在遭遇因为保护水源地等生态需求限制发展的同时,战旗又通过前期的规划,早早完成了村庄定位的调整,为发展生态旅游、教育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当然这里有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城市新的中产阶级对休闲体验、乡村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新需要。城市对乡村的需求超出了以往农产品和廉价劳动力。乡村特定的功能、体验让城市人新生向往。战旗村正好走在前面,满足了这一部分需求。

 

然而战旗村土地价值的变化并不仅仅来自于集体对土地的整合、土地上新产业和业态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战旗村所在的位置更容易被城市所覆盖。战旗村在郫都区。郫都即原来的郫县,是成都电子信息、文化教育、食品加工比较发达的区域。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又催生了地价的迅速提升。成都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政策红利让“拆院并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为现实。在扩张的成都的城市周边,资本下乡较为普遍,成为一种趋势。建设用地的价值因城市的扩张、交易的扩大,迅速提升。作为改革的先行村,政策、项目、资金首先在战旗等村庄聚集。土地作为所有这些变化的承载体,其价值自然水涨船高。而这个村庄的生活、生产形态已经慢慢向城郊的小镇转变,成为“城市下乡”在乡村土地上的一种显现、城郊村庄在地现代化的一个典型。当然,战旗村的位置不单单是空间的,战旗村土地价值的上升是跟它自己创造的独特的功能、在城乡关系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而不单单只是村庄和城市中心区的距离。这种关系里有自我创造的因素,是村庄自我奋斗的结果。

 

战旗土地里的变化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陈晶晶  执笔)

 

陈晶晶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成员 

闰土工作室负责人

 

 
 
 
 

推荐阅读

 
 
 
 

1. 专栏 | 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2. 首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3.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二期成功举办 共话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4.第三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圆满落幕

乡村振兴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全情关注的伟大事业,目前正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在发展。于2021年6月20日在京举办的《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就是试图向社会展示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变革。

 

论坛摈除“理论主导、专家包场”的做法,首次用系列化集中展示一线农人探路者优秀事例的方式,让基层的持久努力被社会听见和看见,让各界的交流互动立基于一线的真实,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振兴实践的持久氛围,推动更多的人自觉参与乡村振兴探路者大军。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三家共同主办。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刊出六期专栏。(点击链接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点击查看: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 | 主办方简介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