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圆满落幕

2021年8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三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北京校区圆满落幕。现场30余位、线上1905位专家学者、政企领导、社会组织负责人及农人代表围绕“战旗实践——整合土地资源 经营村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

 

论坛第一节开幕式,首先由本期论坛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仝志辉介绍了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发起的背景和本期论坛战旗村经营村庄的分享思路。

 

 

第二节战旗案例分享,由四位分享嘉宾从不同角度分析战旗村发展思路。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组织书记高德敏详细介绍了战旗村的发展经历。在土地整合和经营方面很具特色,在人民公社时期战旗村地多人少,最难解决的还是温饱。但战旗人肯干,粮食产量在全县还是名列前茅。土地联产承包后,虽然人口不断增长,温饱很快就解决了。村上利用原来的保管室、养猪场、牛房等集体场地办起了作坊式企业,开始发展集体经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村民开始买户进城了,也有人提出不想种田了,要求把土地还给集体,根据这种情况,村两委先是在2003年引导以社为单位进行了土地的调整,2006年很多人认为以社为单位整合土地力度小,效果不好,要求村上来牵头对土地进行整合。2006年、2007年先后以村上牵头对全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进行了全部的整合,通过十来年的努力,实现了全村土地的权属调整,确权颁证,成功地成为四川省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引进社会资金发展了产业,解决了村民的就地就业问题,让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小组组长冯忠会说,战旗村集体企业是在60年代中期成立,当时生产力低下,粮产400斤左右。战旗村一方面通过穷则思变、奋力求变、统一思想,从资源着手、从实际出发,建起了小企业,发展成了大企业,快速实现了集体资产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从实际出发,实时调整经营管理结构和运行模式,把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调整为大部分实施租赁制。在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以集体资产更加多元化管理模式,融入了乡村振兴战略之中,推进战旗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村民代表杨明学,从一个外来媳妇的角度先是回忆了战旗村原来靠传统农业生活,以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面大多都是老年人和儿童的情景。从2006年开展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开始,2007年拆旧院子,2009年住进配套设施齐全民居,大家生活的幸福指数得到了很大提升。她讲:“15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战旗翻天覆地变化,从传统的农业到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融合发展,村民实现了多元化收入,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人来到我们村共同建设美丽的战旗”。

 

 

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执行院长何玉建讲战旗村是典型的内陆平原都市郊区型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成都的村庄在演进发展和竞争分化中经历了4次分化,战旗村经历了工农互补、农旅融合、农商文旅体融合三个发展历程,开启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从战旗村的发展历程来看,坚持实事求是、集体主义、党的领导、市场思维是其发展的经验启示,从成都示范村的情况来看,领导团队、产业基础、集中居住、集体话语权、政府支持是其共有经验。

 

 

第三节点评互动,闰土工作室负责人陈晶晶分析说战旗村里有一部“创业史”。战旗的故事里有连续的中国农业农村变化的历史。从学大寨条田改土提高粮食产量,到以农促工办机砖厂,再到集体企业从股份制到租赁制的改革,“拆院并院”建新小区、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上的变化都是其它变化的基础。这些变化的背后其实是工农关系的转换、城乡关系的转变、村庄和国家关系的调整。战旗村能走在前列,跟这个村庄共同体的组织能力、自我奋斗是不可分的。在新时代,战旗村实现了在地的城镇化。

 

 

两位嘉宾通过飞书软件进行了在线点评,第一位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村党支部书记何允辉说,战旗村的经验归结起来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成功。它的成长经历了土地分分合合的过程。三次土地制度改革,帮助农民从温饱走向富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活幸福感。这些经验全国通用,不过像我们这样土地资源稀缺的地方就难以实现,那么我们就更多去依靠乡村的文化产品的提升,替代土地资源稀缺。比如同样是教育,我们的特色是让城里人居家来学习,住房变学区房。而战旗用输出经验作为文化产品,增加了知名度,同时也达到了创收的目的。战旗也好,何斯路也罢,村书记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村书记是给乡村树魂的人。其他经验或许都有地域性,但这一点绝对是金科玉律。

 

 

第二位线上嘉宾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对战旗村乡村振兴经验点评主要分为三点:一是土地资源的整体性开发:战旗村宅基地、承包地、建设用地的改革,其实一直就是土地资源的整体性规划和开发,这是其乡村振兴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二是乡村产业的系统性建构:村庄产业是一个系统,一个集群,其中,生态农业是最重要的基础和平台,是“绿水青山”,有了这一基础才可以延伸发旅游业、加工业、教培业。三是经营方式的混合型特征:战旗村的经营方式是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农户经济等的混合经营状态,其中,集体经济是核心,是“铁打的营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董筱丹分析战旗案例说,把家庭做成村庄的放大版,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核心逻辑。在外部制度支持不充分的情况下,战旗村集体通过与村民加强情感纽带、地理纽带的联结,集中乡村土地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是村庄家庭逻辑的体现。集体将土地集中起来再把浅表使用权分包出去,可以低成本地获得乡村多重资源属性的开发收益。在经济下行、财政赤字影响二次、三次分配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加强村集体参与一次分配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交流环节主持人在收集了线上、线下参会嘉宾提出的问题基础上,再次请上四位分享嘉宾进行分别的阐述。

 

 

“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是以对一线优秀事例的发现和提炼为主导、农人探路者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以县乡加盟、专家点评、嘉宾讨论的方式揭示探路者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让基层的持久努力被社会听见和看见,从而推动社会大众持久关注乡村振兴和支持更多的人加入探路者大军。该论坛自2021年6月开始,共计划于每月第三周的周日连续举办六期。更多内容大家可关注农禾之家公众号、抖音视频农禾之家及今日头条北京农禾之家。

 

 

 
 
 
 

推荐阅读

 
 
 
 

 

1.专栏 |“乡村发展之路”01(上)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故事

 

2.专栏 |“乡村发展之路”01(上)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故事

 

3.专栏 |“乡村发展之路”02 石棉县坪阳黄果柑专业合作社的故事

 

乡村振兴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全情关注的伟大事业,目前正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在发展。于2021年6月20日在京举办的《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就是试图向社会展示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变革。

 

论坛摈除“理论主导、专家包场”的做法,首次用系列化集中展示一线农人探路者优秀事例的方式,让基层的持久努力被社会听见和看见,让各界的交流互动立基于一线的真实,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振兴实践的持久氛围,推动更多的人自觉参与乡村振兴探路者大军。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三家共同主办。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刊出六期专栏。(点击链接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点击查看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主办方简介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