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烟台经验”03 合作社促进村民增收,带动志愿服务办好农村老人食堂——臧家庄镇北洛汤村故事

乡村振兴是中国未来全党、全国、全社会全情关注的伟大事业,目前正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在发展。于2021年6月20日在京举办的《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就是试图向社会展示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变革。

 

论坛摈除“理论主导、专家包场”的做法,首次用系列化集中展示一线农人探路者优秀事例的方式,让基层的持久努力被社会听见和看见,让各界的交流互动立基于一线的真实,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振兴实践的持久氛围,推动更多的人自觉参与乡村振兴探路者大军。

 

论坛由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中心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三家共同主办。本年度论坛计划举办六期,刊出六期专栏。(点击链接查看六期论坛简介)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

 
 
 
 

 

《乡村振兴探路者专栏》以论坛材料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南,依照论坛举办顺序,逐一整理每期论坛一线探路者讲述的材料,分析和揭示故事背后的机理和机制,以帮助读者在遇到同类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提升认识,有所借鉴。

 

首期专栏计划以《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一期“烟台经验”为主题,发布六篇文章。

 

 
 
 
 

“烟台经验” 第三篇

 
 
 
 

 

合作社促进村民增收,带动志愿服务办好农村老人食堂——藏家庄镇北洛汤村故事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

综合农协研究组

 

【摘要】北洛汤村的妇联主席李阿妮讲述了自己家庭和本村合作社的故事。该村党支部发动农户土地入股建立合作社,并以土地为股本与外部企业合股建了苹果产业园;在乡村服务队支持下,又发展了葡萄示范园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合作社与合股企业共建的村老人食堂,得到全体村民衷心拥护。大家自发地出义务、定规则,志愿服务常年不懈,维系了食堂的低成本运营。该村的实践说明,生产组织固然可推动农民的组织化,贴近农民需求的生活组织类似老人食堂,因深得民心从而激发了群众自发奉献的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在社区生活的范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村民自治。

 

【关键词】村办老人食堂;社区养老;土地入股;合作社;乡村志愿服务

 

 
 
 
 

一、故事

 
 
 
 

 

李阿妮在【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第一期“烟台经验”(2021年6月20日)上讲演

 

我叫李阿妮,是烟台福山区藏家庄镇北洛汤村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村里。我家6口人,我父母,我们两口,我还有两个儿子。儿子都在外面上班,我和我老公还有两个老人在家种地。

 

李阿妮和丈夫、两个儿子

我们家的大门

 

现在我父亲70多岁了,在我们村60岁算年轻的,大部分劳力都是60岁左右,像我40多岁不到50岁的,就是年轻人了。所以很多事情我都希望能走在前头。

 

我是初中文化,在烟台听过半年农业大学课。2010年村里选举,我就做了妇女主任,当村妇女主任9年了,去年妇女主任都改成妇联主席了。

 

我们家的院子

 

(一)合作社建苹果产业园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我们村做得早。合作社有个什么好处?我们村的合作社把土地连成一大片。以前都是一家一亩两亩,最多三亩就算大块地,可现在一下子700亩地连在一块了。合作社土地连片是办产业园,种苹果。为什么要做产业园呢?因为我们各家各户种的苹果都老化了,需要改造果树,换品种。可是苹果树周期比较长,要四年以后才挂果,在这四年当中是没有收益的,所以合作社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让大家土地入股,一亩地给1000块钱。它是按照每亩地能产1000斤小麦,每斤1块钱算的。这个钱就是给入社农民的生活保障金。村里还有十来户贫困的没有劳动能力的户,把地给合作社,就能换来保底钱。

 

这个保底的钱哪里来?村里自己也没钱,就用合作社就和一个企业合作。头3年保底的钱由企业出,第4年挂果产生收益后,按企业65%、集体5%、农户30%的比例分成。以后企业收回成本以后,企业的分成比例下调,集体、集体、农户分成比例都再提高5%。现在我们的产业园还不到盛果期,还不能分红,我们拿的是保底的钱。不过,产业园的管理还不错,今年的苹果也长得不错,明年要进入盛果期。

 

我们村的苹果产业园正在栽树苗

产业园的果树长起来了

 

我加入合作社以后,我家的三亩地融进合作社里。不光我家,村很多人都把地投给合作社。产业园地多,又连片,机械化种植。集中施肥,打药都是无人机遥控,既方便又简单,种地就不需要以前那么多人工了。我们土地入社以后,也能腾出时间去干更多的活儿了。我和我爸爸,我老公都到合作社地里去干活。

 

村书记要我们妇女在合作社里发挥大作用。我当妇联主席,主要是和女同志沟通。还有,凡是妇女能干的活,不管是整地搬石头,还是栽苗,我都领着妇女同志们一起干,充分发挥了我们妇女的作用。

 

(二)合作社建老人食堂

 

我们村合作社建了一个老人食堂,名字就叫铭恩食堂。就是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父母的恩情的意思。铭恩食堂办了两年了。我的父母也在里边吃饭,我经常去做义工。

 

我们村的老人食堂

 

以前我听老辈人说过,在生产队的时候吃过大锅饭。我们村的老人现在也吃大锅饭,但是跟以前很多地方都不一样。

 

我们村是个大村,1200多人。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快200人。而且全村人都姓李,人心挺齐的。我们村的选举是镇上最先选的。村党支部人心齐,老百姓也齐心。所以在合作社还没有多少收益,靠全村人做义工出力就给70岁以上的老人办起了食堂。

 

现在这些老人中午都到食堂吃饭,两菜一汤。我们这儿中午干农活的时间很长,种地和照顾老人两头顾不过来,常常是早上给老人做饭,老人要吃一天,经常吃剩菜。有了食堂,老人和老人家庭的日子好过多了。

 

每天中午老人食堂就这个样

 

食堂是合作社办的,地方是村委的,建食堂是产业园出资。食堂的固定工有两个,一个厨师,一个面点师,他们也是村里人。跟他们讲铭恩食堂是一个公益的东西,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他们也愿意接受很低的工资,一个月也就是2000多块钱。

 

食堂里做饭的,洗菜的,刷碗的,打扫卫生的,全都靠义工。有时候各家自己种的菜吃不完,也送到食堂去。因为我们村全部老人都在食堂吃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父母,就都有义务到食堂去做义工。义工的活儿由村委安排,我是妇联主席,所以和另一个村委轮班,给义工派活儿。食堂到底多少成本我不知道,只是凭感觉,成本应该很少。

 

我们的铭恩食堂办了两年了。开始分文不收的,后来因为不好管理,村里就给老人做了饭卡。第一个月村上给老人存上一个月的生活费60元。到第二个月,你拿上卡,找食堂自己再充上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是一顿饭象征性收两元钱。30天60元。吃饭的时候自己刷一下卡。不能动的老人由儿女刷卡打饭回家吃。我们的老人都有国家发的养老费。像我家老人一个月能领189块钱,往食堂交60块钱没问题。

 

 

食堂的饭都按照老人的习惯,都做的比较烂乎,也很清淡。除了老人还有当天的义工可以在那儿吃饭,其他人都不行。村领导都不能去吃饭。

 

合作社办食堂不光是养了老人,而且让村里的人上下都很齐心,感觉像一家人一样。大家都对这个食堂很叫好,也都相信村党支部,希望合作社越办越好。因为合作社好了食堂才能长长久久,我也希望到我70岁的时候我也能到这里来吃个饭。

 

(三)我家种了大棚葡萄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后,村里来了乡村服务队,带了扶持资金,给我们村发展葡萄大棚,去年开始干。这算是试种项目。村里为这个项目流转 50多亩地。我租了其中的4亩。10年租期,每年1000元一亩。参加项目的农户有的租地,有的用自家的地,不过都连成片了。我这四亩地建了一个葡萄大棚。建大棚国家有补贴,我们自己也要出钱。一个棚1万5千元到1万8千元。服务队不但给我们建大棚的贷款,还从品种、肥料、技术指导方面一帮到底,让我们自己管理、自负盈亏。等我们挣了钱,再去还贷款。去年我借贷了6万元建棚。葡萄品种好,是高品质的,加上我精心管理,所以今年收益挺好,已经能还一半的贷款。可是服务队对我说不用着急,明年再还。他们希望我们这些先干的人干好了,今后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赚更多的钱。

 

我家的4亩地连片大棚

我家的大棚葡萄结果啦

 

我以前种地,一亩地净赚不了1000元。种果树,最好的时候一万元差点儿,3000元够本。现在我感觉我家的生活水平比以前高了,收益比以前高了。我把3亩地入了社,能拿到地钱,种的葡萄大棚还能赚一部分钱,自己还可以去打工。而且我的父母还能在食堂里吃饭。

 

我希望合作社能越办越好,我也希望我们村越来越好。做北洛汤村的人,我挺骄傲。

 

(四)怎么看合作社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合作社,我感觉农村老龄化太严重,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套袋这一趟活儿就能看出来人根本不够用。没有人、年轻人太少,人工越来越贵了。

 

我觉得合作社对老年人来讲,应该是挺好的。年轻人可能一亩地放到合作社里边,像我这个年龄的可能创造的价值不止1000块钱,但是很多老人像我父亲那一辈,老了种不动地了,把地都荒废了。

 

我当妇联主席是村委委员,所以参加过我们村700亩产业园的量地。我看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土地是荒芜的。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老人种不了的地都集中在一块了。我父亲70多岁种不动地,地荒着,一分钱没有。他把两亩地交给合作社,一年最少也有2000块钱的保底钱。这还不讲分红。就算没有分红,一年给他2000块钱,比他现在每月领189块钱养老金少不了多少,等于又多领了一份养老金。

 

我感觉我们村的党支部是有实力的。他有基础了,就有能力去投资。以前我们村有很多地没有水,再好的地没水也没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后给通了水,薄地变好地了,就会产生出价值来。很多荒芜的地方,被合作社给创造出了价值。所以我真的感觉合作社是有好处的。

 

要问老人食堂会不会倒?要我说,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不倒,食堂他倒不了,合作社倒了食堂自然就倒了。要是你想要食堂倒,你合作社肯定是不行了,所以说我们要努力把合作社办好。

 

(李阿妮讲述,杨团整理)

 

李阿妮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藏家庄镇北洛汤村村民代表

杨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综合农协研究组负责人

 

 
 
 
 

二、讨论

 
 
 
 

 

(一)北洛汤村产业和组织上的新调整

 

1、小农户李阿妮家为什么加入合作社

 

与美国的大农场模式不同,中国农业的生产主体是小农户。如何在保障小农户生计的基础上,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协同进入现代化,这是一项需要历史耐心的艰巨任务。通过组建合作社,把小农组织起来,培养专业农户,共同进入市场,搞好生产、流通服务,则被普遍认为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并不积极,被加入和合作社的情况比较普遍。合作社也不能与农户形成良好的利益机制。

 

从北汤洛村李阿妮家情况来看,却略显不同。这家有六口人。她自己和丈夫还不到50岁,家里两位老人在家务农,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她们家城乡工农之间的这种分工在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有代表性。年纪大的村民在村,村里的青年人去城市。家庭在城乡之间“分据”。家庭的收入由工、农两部分组成。

 

北汤洛村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之后,家里3亩地都投入到合作社了。每亩地每年的分红按照1000斤小麦算,价格是每斤1元,一亩地一千块钱的收益跟市场的地租差不多。村民认为还可以接受,不会认为吃亏。

 

村里有十多户贫困户没有劳动能力,把地交给合作社,就能换来保底的收入。这样村内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就可以进入园区内干活,或者外出就业,获得务工收入。农户由自耕农变成了“地主”。这样的一种调整,改变了农户和承包地的关系,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再组合创造了条件。农民也不再简单的是农业生产者。与农业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不同的是,这里规模经营的主体是党支部领办下的“合作社+企业”。

 

李阿妮家是合作社的成员。产业发展的好坏跟她这一家以及整个村庄的发展状况保持有相当密切的关联。这是一种农民并不完全脱离土地,但同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

 

2、社区合作社与复合型生产主体的形成

 

中国的农业缺乏竞价格上的竞争力。培养什么样的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怎么培养,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老人农业、谁来种地”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农户细碎,没法规模经营,对接市场难,对比打工收入低,耕地弃荒比例高。农业企业直接进入生产环节,生产成本高,面临各种风险,往往只能靠补贴生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又不高。而原先被给予希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过去十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农产品生产、供应上,起到的作用有限。它更适合开展生产、供销方面的服务。在现阶段,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面临多重困境。

 

在北洛汤村,合作社主要是发挥了土地规模整合的作用,为外部企业进入,作物品种改良、农村业态更新创造了条件。“合作社+企业”这么一种方式,其实是和农户一起,形成了一个地权分散条件下,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复合生产主体。这个合作社是党支部领办的,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农民对合作社的信任度更高,与外部主体谈判能力也更强。外来公司前期垫付了地租成本,减少了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成本。这样农业、农民组织起来就有了外部条件。第4年挂果产生的收益,按企业65%、集体5%、农户30%的比例分成。这种的分配比例,形成一个利益共享的机制,让三方各自都有发挥好自己角色的动力。特别是对农户来说,他不单单是农业企业的雇工,同时也是产业园的主人。这就避免了公司雇工经营农业项目中的常见问题,减少了后期因利益不均把产业发展问题转变成治理问题。

 

3、乡村服务队给集体带来了新资产

 

跟精准扶贫类似,乡村振兴需要一个新的组织主体带来新的推动的力量。现在单靠留守的农村人口很难完成振兴的任务。由上级部门派驻,带任务、带资金、带政策、带关系的乡村服务队正好弥补了乡村振兴前期的缺失。一个好的乡村服务队能够提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为农民和村庄与外部组织以及市场的沟通建立桥梁。这些条件和资源并不是凭村庄和农民自己努力就能轻易获取的。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国家会通过财政渠道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在农村形成大量资产。以往这些资产容易被私人攫取,影响项目的公平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随着各种新机制的引进,这些资产今后将大多会由集体持有。农民在资产的形成过程中能够获得就业机会。村集体多了一块资产,村内新产业、新业态的在外来的推动下也会比较容易形成。比较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村庄和村干部的人力资本,在外部力量撤出之后,村庄自己的人才队伍已经形成,能够把项目管理好,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扶贫攻坚中的遇到问题,把扶贫工作变成了外来工作者的任务,而村民和村集体多少地变成了旁观者。

 

4、新统分结合的形成与村庄产业的更新

 

北洛汤村农户把老的苹果地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通过整合土地,与企业共同合作,更新品种,加强管理,建成了新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土地连片规模经营后,更容易引进新技术,比如进行集中施肥,用无人机打药。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同样面积的苹果园区就不需要往常那么多的劳动力了。农户在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后就需要找到新的生计模式。李阿妮家这样的家庭劳动力有富余,乡村服务队发展的葡萄示范项目就为其提供了新的机会,有利于他们成长为“中坚农民”。他们种葡萄租入的土地也是村集体统一规划整理后的土地。租金是1000元/亩,跟入股到合作社的土地一样。葡萄园示范项目为农户提供贷款、品种、肥料、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支持,让农户能够比较快地把葡萄种好,在市场上卖出价钱来。服务队相当于是送了一大块产业给村里。在管理上是统一服务与分户生产相结合。所有权在集体,生产落到户,又有统一的服务,这是一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模式。

 

通过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一系列的动作,北洛汤村是完成了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的更替,短期内就实现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组织力的提升。如果仅靠小农户自发投资和学习采用新技术,这个过程可能会变得时间很长,甚至无法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而变得不能够实现。在现代化的转型当中,小农户的自生自发的组织化,难度很大。通过党和政府的力量领办合作社,是一个比较快能起作用的办法。企业和乡村服务队跟合作社和农户又有一个比较好的合作方式,垫付了组织的成本。该村新业态的生成,新的经营方式的引入开启了农业的转型升级的道路。这一做法对那些以传统经济作物为主的村庄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北洛汤老人食堂的成功

 

1、农村养老已经成为乡村的首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现在农村养老问题的突出程度已经超越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乡村振兴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以北洛汤村为例,一个村就有近两百位7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的赡养、照料,普遍成为普通农村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在农村家庭分居城乡、重心越来越偏重城市的情况下,养老问题如何处理直接关系到农村家庭幸福感的高低。尽管民政部推出了日间养老照料重心等措施,为缓解这个情况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除了东部沿海省份少数财政收入充裕的地区,全国的绝大部分区域的绝大部分村庄养老问题都还是处于自发、原生的低水平状态。对无人照顾的又体弱的老人,可口又能满足基本营养需求的一日三餐并不能得到保障。卧床的老人尊严更不能获得保障。

 

这种养老的服务需求是迫切的,又带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在北洛汤村,即使对有劳力的家庭来说,农户在中午地头干活和照顾老人之间也有矛盾。这个村比较团结,又有企业的捐赠,兴办一个村集体食堂,提供了老人吃上“大锅饭”的服务。虽然说村庄的齐心和团结是食堂能办起来的重要条件,但是这种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普遍的,具备北洛汤村开展养老服务的条件在中国农村是很少的。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国家还无法能够用财政支出全覆盖这样的养老服务,而社会力量的介入干预也很有限。因此,提高乡村社区集体本身的组织能力,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依靠村庄集体自身的能力,完成自我服务就成为缓解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2、出钱建一个食堂容易,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难

 

建一个房子,或者找一个房子用来做村里老人的食堂并不难,购置一整套厨房设备、吃饭用的桌椅也比较容易。难的是让一个食堂能够可持续运转,为老人提供比较好的服务。这里头需要有一套运作机制。北洛汤村的铭恩食堂刚基于做善事的初心,刚开始吃饭不要钱,但不要钱就不好管。那怎么办?后来就改为办卡吃饭,70岁及以上的人才可以在里面吃饭。一顿饭虽然只是象征性的收2元钱,但这是一种管理,需要老人先往卡里存钱才行。是否雇一个团队来专职做饭,完全按照市场的原则来提供服务?也并不是。食堂只有两个专职人员,洗菜的,刷碗的,打扫卫生的,主要靠村民在社区内的志愿服务。村集体会安排有老人在食堂吃饭的每家出人做义工,既契合传统,又满足了社区共同的需要。这样管理成本就降低了。这种做法更像是一种集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吃饭、做饭这个事情把大家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办食堂的经费从哪来呢?主要是由合作社提供,是合作社为本社区提供的公益服务的一部分。只要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不倒,食堂就能继续办下去。村办老人的食堂是以集体经济的持续运转为前提的。

 

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在一个村庄内部办一个老人食堂其实缺的不是资金和工作人员,场地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实际上很多农户都有这种同样的需求、也愿意付费。很多村里也有这个条件。它之所以难办,主要还是养老服务是一个公共品,没法由私人来提供。这里需要有一个主体来牵头,并且把它办成一件“公事”。公事就需要有公共资金的支持,并为众人负责。资金的来源可以由集体和财政出资、个人付费、社会捐助这几种方式相结合。同时,可以把餐食的服务扩展到日常照料、特殊看护、晚年陪伴等。社会上对这样的需求很大,甚至就可以形成一个公益的养老市场,通过主体的竞争来提高效率力。但同时它又不是市场上的一般商品和服务,需要用心付出感情,需要有专业的技巧。特别在老人死亡问题上,它又有较大的风险。如果能由集体出资,由共同体内部的成员来提供这个服务,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能就会在运营成本、服务效果、模式推广上都会有优势。

 

3、养老服务在村庄治理、乡风文明中的示范作用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首先是农民的乡村振兴,为农民服务的乡村振兴。这里的农民首先是中老年农民。他们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所以养老服务是服务于乡村振兴,内在于乡村振兴的,是农村居民对好的生活需要的一部分。

 

一个社区共同体内部,特别是对农户来说,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是连在一起,相互促进的,治理和产业也紧密相关。把老人照顾好、家庭和睦是普通农村家庭最基础的需要之一。在村庄老龄化、空心化的情况下,老人食堂的创办解决了老人吃饭问题,也提高农户劳动的效率,更增强了村民对合作社的认同,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向心力。北洛汤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开展养老服务的例子,说明社区型合作社可以满足现代转型过程中小农户的综合需求。合作社通过兴办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通过提高服务的质量,可以获得农民对村社集体的支持。这种服务社区,是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愿意去做、也不容易做好的事情,而党支部领办村合作社,就能够为农民提供亟需的社区公共服务。这样的合作社是典型的社区型“社会企业”。

 

李阿妮说自己希望到70岁的时候也能到村里的食堂里来吃个饭。这么一种的预期就把自己与食堂,自己和老人和这个村集体之间关联起来了。她的这种志愿服务既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因为村庄是一个更大的共同体。这种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期许是建设村庄重要的能量,也是在城乡急剧转型中安顿人心的重要力量。把乡村养老这个事情尽快做起来,做得更好一些,能起到淳化风俗的作用。它也是乡村振兴中的应有之义。要提供这样的服务,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内在的工作机制建设是比资金筹措更为重要的事情。

 

 (陈晶晶执笔)

 

陈晶晶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成员

闰土工作室负责人

排版:张沚宁

 

 
 
 
 

推荐阅读

 
 
 
 

 

1. 首期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2. 专栏 | 杨团: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开幕词

 

3.专栏 | “烟台经验”01 村民全员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创新——亭口镇衣家村故事

 

4.专栏 | “烟台经验”02(上) “新党建”再造村社秩序,重经营做强合作经济 ——莱州田家村故事

 

5.专栏 | “烟台经验”02(下) “新党建”再造村社秩序,重经营做强合作经济 ——莱州田家村故事

 

 

点击查看乡村振兴探路者论坛主办方简介

 

北京农禾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

这是一个探索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群体,起步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洛川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2005年,该课题组扶助一批农民合作组织设立“农禾之家”联盟,并于2011年正式注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成为该中心下设的综合农协研究组。该研究组拥有多机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主要针对农民再组织化、乡(镇)域和村域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社会基础再造进行方案设计、试点探索、理论创新、案例剖析、政策推进等。自2013年起,连续编辑出版《综合农协》季刊,年度集体著作《综合农协 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举办“农民组织化“、“东亚综合农协”、“集体经济与合作社”、“供销社改革”、“乡村社区工作者”、“青年返乡”等领域的论坛和讲座,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乡镇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试点。